冠心病病理基礎的認識:
1768 年英國Heberden 才首先應用心絞痛( angina) 一詞。
1773 年英國Hunter 首先描述了心肌梗死。
1910 年俄國人Obraztsove 和Strazhesko 首先描述5 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 ) , 其中3 例屍檢發現冠狀動脈血栓, 首先提出了心肌梗死與血栓相關性的問題。
1912 年美國Harrick 描述了心肌梗死的臨床表現及病理改變, 提出冠狀動脈內血栓可能是心肌梗死的原因的假說。
1923 年Mackenzie 提出心絞痛的原因是冠狀動脈疾病使心肌供血不足所致。
冠心病心電圖診斷的應用:
1901 年荷蘭Einthoven 首次在人體描記到心電圖
1903 年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弦線電流計心電圖。
1930 年美國Wilson 應用心前導聯可診斷心肌梗死和心肌缺血, 從而使心肌梗死的臨床診斷有了客觀標準。
1942 年Master 首先應用標準化二級梯運動試驗誘發心肌缺血。
1956 年應用踏車運動試驗檢測心肌缺血並評估心臟綜合功能。
20 世紀70年代初Bruce 報告應用分級活動平板運動試驗檢測心肌缺血, 並將運動方案標準化即Bruce 方案。
1949年Holter 發明了動態心電圖記錄裝置。
1961年動態心電圖應用於臨床。
冠心病生化診斷的歷程:
1954 年開始應用血清酶學測定診斷AMI 。
1976 年始應用磷酸肌酶同工酶( CK-MB) 診斷AMI
20 世紀90年代肌鈣蛋白I 或肌鈣蛋白T 的應用則進一步提高了AMI 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冠心病導管診斷的歷程:
1885 年德國物理學家Roentgen 發現X 射線。
1929 年德國Forssmann 醫生第一次將一根導管經前臂靜脈血管插入自己的右心房, 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右心導管術。
1940 年法國AndréFCournand 和美國Dickson W. Richards 等研製出右心導管, 使右心導管技術在臨床上得以應用。
1958年Sones 經肱動脈切開進行了世界上第一例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 1967 年Judkins 經股動脈穿刺應用特製導管進行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由於方法較為簡便, 易於掌握, 使冠狀動脈造影技術逐漸推廣,並成為冠心病診斷的「 金標準」。
1970 年Swan 等發明了血流導向氣囊導管, 可在床旁不需X 線透視漂浮至肺動脈,測定右心房、室及肺動脈壓力。
此後Ganz又將熱效電阻安裝於導管尖端, 用於感知血流溫度的變化, 測定心排血量( 即Swan-Ganz 導管) 。床旁監測AMI 時血液動力學改變, 對指導治療,尤其對合併泵衰竭患者的治療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代,一批無創監測檢查技術, 如心肌核素灌注掃描、心肌代謝顯像、多層計算機斷層顯像及磁共振等, 為冠心病的診斷又帶來新的革命性變化。
(內容來源:中華心血管病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