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轉自:東方歷史評論(ID:ohistory)
講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政治學家,《想像的共同體》作者)
時間:2014年3月26日
地點:清華大學
翻譯整理:劉博雅、王君妍、方曌
King Taksin
對於東南亞來說,這件事的重要性是:一個中國人在東南亞成為了一位如此有影響力的國王。King Taksin曾多次前往北京,希望清政府能夠認可他國王的身份。經過了多次失敗之後,1772年,清政府終於認可了King Taksin暹羅國國王的身份,並稱他為「鄭昭」,但這並不表示他們認可他為一個存在於中國之外的、具有中國人身份的皇帝。在鄭昭(Taksin)在位的十四年間,他鼓勵潮汕人(Teochews)遷往他的新都吞武裡。因為吞武裡是一個港口城市,船隻來往十分的頻繁,所以也方便遷徙。對於潮汕人來說,這次遷徙是成功的,自此之後,潮汕人在泰國一直佔有一席之地,直到現在也依舊可以在海外各地看到他們的身影。在所有的海外華人群體中,潮汕人是人數最為眾多的群體。他們努力向上層社會靠攏,並能夠在艱難的環境下生存下來,所以也成為了最成功的華人群體之一。吞武裡,這個由King Taksin建造的首都一直坐落於湄南河的岸邊。有趣的是,直到1860年左右,暹羅王室一直在用一枚中國印籤署文件。這枚印原本屬於一個中國人,但在民族主義興起的十九世紀,卻可以看到在使用它的人是移民,這對於當時的國王來說是十分難堪的。國王解釋說:「我們是民族主義者,我們都是真正的泰國人。」他們更願意視他們自己為原本就屬於這片土地的人。這一點很有趣,也有些奇怪。到了十九世紀後期,潮州人已經在吞武裡建立了自己的聚集區,這對於當時的國王來說是非常值得重視的。這時,同一地區的福建人(Hokkiens)開始南遷。他們南遷的原因是在南泰國的西部發現了大量礦藏,而這個地區與馬來西亞接壤,因此這對馬來西亞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發現。這些福建人懂得發掘礦藏的技術,所以離開了暹羅的首都南遷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進入了這個新的商業世界。接下來,在曼谷王朝(Chakri Dynasty)建立後不久,英帝國主義在中國南部的港口開始了鴉片貿易,如廣東。自然而然地,這些鴉片也流往了東南亞地區。與此同時並且與此相關的是,在1851年到1864年間爆發的太平天國起義,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領導者是一些客家人(Hakkas),當然也有很多別的人加入其中。太平天國起義在中國的南部引起了巨大的動蕩,許多人被迫逃離自己的家園南遷到東南亞不同的地方。在這期間,客家人完全脫離了清政府的掌控。他們成為了農民,生活在曼谷(Bangkok)的西邊靠近印度洋的地區,那裡比起在大清要安全許多。在這種情況下,東南亞的海外華人在十九世紀末期的發展是驚人的。我需要指出的是,早期離開中國的人並沒有如晚期的那樣出眾。清政府說:「任何離開大清的人如果再回來則會立即被處死。」所以,人們並沒有什麼一定要回去的理由。關於這個時期的泰國華人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基本上控制了泰國的港口。華人管理往來的進出口貿易,並且從曼谷王室的商業壟斷中獲益。1855年,英國殖民者來到曼谷,有趣的是,他們還獻給了暹羅國王一位美麗的少女。英國人的目標是打破暹羅王室的貿易壟斷,而要打破壟斷就得在泰國進行自由貿易(Free Trade)。當時來處理這個問題的是英國外交官寶靈(John Bowring)。這位外交官有一條非常著名的經濟標語:「自由貿易就是上帝,上帝就是自由貿易 (Free Trade is Jesus Christ, and Jesus Christ is Free Trade)!」 暹羅王室的貿易壟斷被打破了,為王室工作的華人的境況變得十分困難。泰國西海岸大部分的主要港口必須對大英國協國家開放。如大家所預料,新的主要進口商品是來自英國和印度的鴉片。加勒比海地區(如哥倫比亞)與美國也有鴉片貿易,但其規模與英國是無法相比較的。所以,英國是歷史上最大的鴉片貿易商,也可以說是最大的鴉片幫派。因為英帝國主義和鴉片的到來,必須要有一個新的體系來規範貿易。這個新的稅收形式就是包稅制(Tax Farming)。簡單來講,包稅制是指王室把要徵收的稅款數額交給商人來決定,國家不再直接向當地人徵稅,但是商人需要向王室上繳一定數額的稅款,否則將會收到處罰。許多華商成為了承包徵稅人,但是他們需要大量青壯年勞動力來保護包稅制,以確保他們可以徵收到足夠的稅金。在1870年到1915年間,國家預算的一半都來自於鴉片貿易。有趣的一點是,鴉片被用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因為它很便宜。華人是不允許吸食鴉片的,但一些為徵收稅務相關的事務工作的青壯年勞動力除外。當這些工人離開時,他們的老闆會扣留他們的工資,並不送到中國去。因此,大部分工人窮困潦倒,錢被承包徵稅的華商老闆捲走。在人們為了鴉片貿易的掌控權而鬥爭不斷的情況下,華人幫會勢力崛起。這些幫會由一些長期生活在東南亞的非常富有的華人統治,他們召集同族的年輕人充當打手來處理任何威脅到承包徵稅人的人。幫會並沒有直接挑戰王室的權威,但不同幫會之間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他們依靠武力,放火焚燒彼此的城鎮來造成威懾。到1900年之前,這些幫會都是非常可怕的勢力,直到他們被一位英國警察在新加坡鎮壓下去,華人幫會才徹底消失,但在1930年的大蕭條時代又重新出現。另外一個重要的時間點是,清朝結束之後的二十五年間,因為軍閥混戰,人們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會發生什麼,大批華人再次湧入泰國。這次移民熱潮與先前的幾次很不一樣,但它並沒有改變基本的華人分布情況。泰國的華商非常的出眾,在曼谷的華人掌控了大部分的商業命脈,例如,97%的典當商鋪屬於潮州人,他們還控制了70%的大米貿易和90%的中醫業。美容業中50%的生意由海南人經營,59%的機械工場由廣東人掌握,90%的造紙業在客家人的控制下。後來因為鐵路和高速公路的建成,人們可以更容易地抵達離中心更遠的地方,華人人口的流動性增大了。世界大戰時期對於泰國華人來說是一段非常困難的時期。他們不得不承受著孫中山的民族主義以及後期毛澤東、蔣介石的行為給他們所帶來的巨大的身份認同壓力。他們不再被視為來自某一個地方的人,而是被看做一個統一的整體——中國人。這與泰國的民族主義是互相衝突的,華人與當地人的關係變得極為複雜。在二戰之後,泰國華人的境況變得更為困難。主要因為在戰後雖然泰國王室還繼續存在,但泰國的統治者實際為國內的軍事力量。而泰國華人的忠誠受到了軍隊的懷疑,華人也經常收到來自於警察的歧視和挑釁。這個時期,泰國共產黨成立了。泰共是由貧窮的工人階級的華人建立的,它是以華人為中心的遊擊隊。雖然境況困難,但泰國的經濟依舊主要被掌控在不同的華人群體手裡,不過華人沒有政治力量,因為政權完全被掌握在軍人手裡。1970年以後,第二代移民開始試圖轉換他們的身份,他們希望他們的孩子不再只是商人,也可以從事政府官員、法官、醫生、教授等職業性的工作。因為商人並不被視為一個上層社會的職業,而華人十分渴望得到更多身份上的認同與尊重。如果一個人是醫生、教授或者法官,就會更加受人尊敬。冷戰時期因為美國的介入,泰國的大學開始擴建,這對泰國華人來說是非常好的機會,他們可以將自己的孩子送進大學。1973年,泰國軍事統治逐漸被瓦解。在兩年間,泰國爆發了一次又一次大型的群眾運動。許多著名大學的學生也參與到這一過程中來,並成為其中的重要一環。學運被殘暴的鎮壓之後,一些倖免於難的學生逃到偏遠地區並和泰共聯合。這些學生雖然本身是華人,但卻堅定地認為自己是泰國人,可泰共卻認定他們的中國身份。因此,學生和泰共之間存在矛盾,最後學生們離開了。到了改革開放以後,鄧小平領導中共停止了對東南亞共產主義運動的支持,於是泰共很快就徹底垮掉了。1977年以後,泰國不再有保留選舉制度的黨派,不同的政治力量全部變為保守派。在這個時期,泰國的銀行數量大幅度增加,每一個銀行在全國的不同地方都擁有支行,這些銀行甚至比省政府還要大。這對於華人來說又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通過銀行參與到政治中去。華人銀行家們掌控了賭博、房地產等領域,基本成為了一股新的政治力量,甚至可以說是「軍閥」。商人變成了政治鬥爭中舉足輕重的角色,這股力量膨脹之後變得非常可怕,他們渴望擁有權利,因為可以從中牟取暴利。在八九十年代,繼十九世紀之後謀殺再一次變得非常猖獗,官員之間的暗殺層出不窮。這些新興的政治家以家庭為單位組建他們的政治力量,也更加強調他們「中國人」的身份。1997年,政治鬥爭導致了經濟危機。許多銀行企業破產,許多人失去了工作。新政治家們從中上位並希望可以控制國家政權,他們不僅僅滿足於控制議會,而且還想成為國家總理,想成為「英雄」。而王室和軍事力量在此時已經漸漸從政治舞臺上消失。在現在的泰國,政治形式是極端複雜的,暴力事件不斷。對於華人政客來說,他們不再會空談自己的中國背景。如果他們說「我是中國人,我想競選泰國總統」,這會聽起來很荒唐,即使人們其實早就對他們的民族背景心知肚明。這也就是為什麼種族不再成為政治鬥爭中的武器,無論是黃衫軍還是紅衫軍,都將政治鬥爭的重點放在政府、資金和政治政策上。對不起我講了太多,但我想這個話題是非常有意思的,那麼今天就到這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