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記者 蔣豐
4月29日,日本各大媒體刊登了日本政府公布的今年春季授勳人員名單。來自中國大陸的68歲的蔣曉松,被授予「旭日中綬章」,授勳的理由是「在促進與加強中日兩國關係及兩國相互理解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日本授勳制度始於1875年,作為弘揚日本文化及歷史的制度延續至今。其最高等級的「大勳位菊花章」和「桐花大綬章」,通常授予曾經擔任過日本內閣總理大臣或眾議院、參議院及最高法院「三院之長」的日本人。
授予外國人的勳章有「旭日章」和「瑞寶章」兩種體系。「旭日章」授予對日本國家在某一領域有過特殊貢獻或顯著成就的人;「瑞寶章」授予長期從事公共事務並取得成就的人。「旭日章」系列為「大綬章」、「重光章」、 「中綬章」、 「小綬章」、 「雙光章」、 「單光章」。據了解,自1983年以來,來自中國大陸的獲獎人數累計為45人,其中獲得「旭日中綬章」及以上段級的人數為11人,11人中有8人曾任職中國政府部門,為前政要或高官,其餘3人為從事教育的業界人士。
蔣曉松作為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民間人士授此殊勳,可謂日本授勳第一例。蔣曉松雖然不是官方人士,但他最初倡議、籌劃了「博鰲亞洲論壇」的成立,並出任該論壇第一、二屆副理事長;在數十年中日交流中,蔣曉松曾擔任新中日友好委員會中方委員、中方秘書長,在兩國關係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發揮了難能可貴的作用。
據了解,日本政府方面在決定授予勳章之前,曾經徵求中國政府方面意見,得到中方正式同意。蔣曉松也是甚少身在日本、獲勳之時仍然繼續活躍在工作第一線的外國人。
在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採訪的時候,蔣曉松表示,「這次我獲得日本國家授予的『旭日中綬章』,作為來自中國的民間人,我感到榮耀、無愧、自豪。日本這次授獎,也得到了中國政府方面的認可。我感激中日兩國政府對我長年以來為加強兩國關係及促進兩國相互理解所做努力的肯定和褒獎。」
根據《日本憲法》第七條第七款的規定,這些勳章獲得者是由日本內閣建議並批准由天皇頒令授予的。因此,日本的授勳儀式每次都在皇宮舉行。但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原定於5月14日舉行的授勳儀式有可能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