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名溫州80後設計師潘子龍、蔡哲文、陳帆、張軼涵共同發起成立一個民間團體——「堂匠」。他們認為,「堂匠」顧名思義,就是希望是一個堂聚匠人的組織。
「我們想舉辦一場音樂會,全是溫州本土音樂人的那種,希望本土的小夥伴能來報名參加。」這是「堂匠」最近的一次新動作。
這場公益音樂會的時間暫定在5月6日晚上,地點暫定在市區時代廣場前的停車場。「這是一場純公益的活動,沒有資金,沒有資源,什麼都要我們自己找,但我們有信心把它做好。」
四個80後為了夢想走到一起
潘子龍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但他曾在一家事業單位工作5年。在這幾年裡,潘子龍一有空就往外面跑,不僅是學習,更是想讓自己不被淘汰。
「我一直想找一些有趣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很幸運,我找到了。」在進修的過程中,他認識了現在的合伙人蔡哲文。
蔡哲文原先是溫州一家公司的視覺總監,他經常腦洞大開,常有奇思妙想。
張軼涵是表情包「咚志了」的作者。他是被潘子龍和蔡哲文從上海「綁架」回溫州的。他們見到張軼涵的第一眼,就覺得這個年輕人很不一般。「我看到他的時候他在設計一款桌遊,很有想法,就想讓他和我們一起回溫州做事情。」為了不錯過張軼涵,他們直接把車開到張軼涵在上海的公寓,把他的全部家當和一隻寵物貓通通塞進車裡,運回了溫州。如今,張軼涵負責將團隊的想法落地。
海歸服裝設計師陳帆的加盟讓團隊更加開放和國際化。「當時我已經在義大利有了2家專賣店,但我是家中獨子,父母一直希望我回來,歐洲經濟不景氣也讓我有回來的想法,潘子龍的提議讓我更有了回來的理由。」由於陳帆是服裝設計師,他很注重細節,他對細節的把控讓「堂匠」的每一項活動更加精緻。
潘子龍負責活動對外的對接和宣傳。
2016年下半年,「堂匠」作為一個旨在聚集年輕人的平臺開始發聲。
堂匠第一期活動 「回來集市」
對他們來說,建設「堂匠」平臺的初衷,源於自己的不服氣。「工作中,每次在溫州想做一些設計和技術的時候,都要請杭州、上海、北京的團隊去實現,我總覺得,我們溫州的後生兒也有這方面的能力,因此我想把他們都給挖出來,發展我們溫州的文創能力。」
對海歸陳帆來說,無聊才是推出「堂匠」的一大原因。「說實話,剛回來的時候,我們覺得溫州很無聊。比如說展覽、講座以及一些有意思的文創活動非常少,空閒的時候都不知道該去哪裡打發時間,而且我們都是外地回來的,能玩到一起的小夥伴非常少,我就想通過辦活動交到更多的朋友。」
2016年年底,「堂匠」舉辦了一次集市——「回來集市」。參加集市的人有插畫師、花藝師、文身師、皮藝師……還有不少小夥伴從外地趕來參加。「那是我們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場活動,從無到有,從一條沒有人走的地下通道到人氣爆棚。我們看到了溫州年輕人的力量。」
「其實,溫州不缺人才,只缺一個把人才聚集起來的平臺。有趣的年輕人都散落在各個城市,要是我們有能力吸引他們回來建設溫州,讓溫州也變得有趣,那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陳帆說。
堂匠第二期活動 「小院集集市」
堂匠第三期活動 「堂匠說-演講活動」
他們都說自己是那種不安分的人,總想「躁」起來,做點事情。繼完成「回來集市」、「院子」、「堂匠說」系列活動之後,他們又準備組織一幫溫州的音樂人,做一場溫州本土音樂人的音樂會。
「經過前面幾次活動的試水,我們的確認識了一批有才華有趣的年輕人,他們很出色,但是默默無聞。我想通過組織一場音樂會,讓他們走到臺前,讓更多人認識他們。」
蔡哲文說,一個人的力量很小,但是如果將他們聚集在一起,可以迸發出無限的力量。
他們說,這場音樂會目前最大的困難是沒有找到足夠多的溫州本土音樂人。「我們想要有原創作品,希望具備一定的舞臺經驗或者以音樂為生的小夥伴能夠報名參加這場音樂會,他們唱,我們聽。」
如果你愛音樂,並且希望能夠展現自己,請掃碼進群吧!
點讚給這幾位溫州「80後」加加油
來源:溫州都市報
作者:姜瑾瑾
編輯:孫立彭 王錦靈
校對:陳將
審核:胡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