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被譽為「年度催淚神作」的視頻短片,不到7分鐘,卻戳中了千萬網友的心,刷爆網絡。
視頻裡的每一個場景,都取材自真實的生活經歷,故事的主角就像是身邊的某一個人,也或許就是你我。
想鼓勵孩子自己穿襪子,姥姥卻跑過來幫忙穿上,因為她覺得孩子做不好。孩子發燒,原本並無大礙,姥姥卻怕孩子燒壞身體,各種藥品一股腦的給孩子用上。
我們總是毫無保留的「為了孩子好」,可有時愛的方式,卻並不討好。
正當我們內心被隱隱刺痛,短片突然一轉,進入了催淚的回憶片段。
看完我們驀然明白——
孩子不斷長大的過程,其實就是我們不斷放手的過程。
孩子第一次學會走路,蹣跚著離開我們的懷抱,這是我們的第一次放手。
孩子第一次上幼兒園,哭喊著一步三回頭,開始和我們分開一整天。
孩子第一次有了喜歡的人,整個人的心都給了TA,我們不再是孩子的全世界。
孩子考上大學,開心的奔向另一座城市生活,我們和孩子的見面機會,縮短到一年兩次甚至更少。
孩子工作,孩子結婚生子,孩子有了自己的家庭……
做父母的,也逐漸越來越「懂事」,生怕打擾到孩子的生活。
這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如果我們總覺得孩子太小,給孩子的愛和呵護太滿,他們或許永遠都不會長大。
生完糰子後,我一直力求給她最好的愛和呵護。
剛開始,糰子想嘗試自己吃飯,我怕她自己吃不飽——
所以一直追著喂,求著哄著她能多吃幾口。
可越是這樣,她卻越是挑食、厭食,到了幼兒園也不好好吃飯。
後來我才逐漸明白——
孩子健康成長,需要我們適當放手,給他們足夠的獨立成長空間。
孩子需要的不是無所不能的「完美媽媽」,而是讓愛恰到好處的「剛剛好媽媽」。
比如說,一味的催促和央求,反而會讓孩子覺得吃飯是一種負擔。
父母過度緊張、包辦越多,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就越差。
有一次,我陪丸子去上繪畫課,老師讓畫小動物,然後塗上顏色。
老師布置完任務,小朋友們興致勃勃的動起筆來,看著丸子笨拙的畫著「小狗」,我一直有想幫他畫的衝動。
果然,不一會兒媽媽們的聲音從四面八方傳來:
「你這樣畫不行,畫的根本不像,你得這樣畫……」「你看,小貓的耳朵不能是長方形的,媽媽幫你畫……」
小朋友被指揮著,有的拿著彩筆不知所措,有的呆呆看媽媽畫。
坐在我旁邊的泡芙和媽媽,一直挺安靜,我轉身去看,差點笑出聲。
原來泡芙畫了一紙的「四不像」,塗得顏色也「亂七八糟」。
但是看到她一臉自信的沉浸在畫畫中的樣子,我突然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愛的太緊張。
「縱容」孩子去試錯和探索,他們才能成長。
父母在為孩子付出的同時,也不能失去自己。
因為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會越來越像父母。
恰到好處的愛,是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成為最好的自己。
董卿剛生完孩子的時候,很是迷茫和無措,因為以「女強人」著稱的她——
生活重心突然全部轉移到了孩子身上,完全沒時間考慮自己的發展。
董卿說,讓她豁然開朗的,是朋友說的那句話——
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就可以了。
董卿說明白了這一點後,孩子成了她新的動力,生完孩子回到央視,她以製作人身份推出的節目《朗讀者》,驚豔四座。
經常有人問:我們要孩子是為了什麼?傳宗接代?養兒防老?
我看到一個很感人的答案: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為了付出和欣賞。
不求孩子完美,不求孩子替我們爭臉,不求孩子幫我們養老——
只求這個生命健康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上走一遍,讓父母有機會與TA同行一段。
這是多麼美的一段話呀,我們不妨換個方式去愛孩子——
讓他們獨立、自由的成長,只要健康、快樂,足矣。
來源:催眠師聶飛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