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看過十幾年前那部紅遍大江南北的《還珠格格》(鹿姐姐一不小心暴露了年齡),一定對小燕子背成語的情節印象深刻:「不擇手段」成了「不折手斷」,「一丘之貉」成了「一兵之貓」,「陽奉陰違」成了「羊縫鷹圍」……
不是小燕子太笨,而是成語確實不好記,尤其是對小學生來說。許多爸媽為幫孩子記成語也是操碎了心,比如他:
近日,成都出現了這樣一位漫畫爸爸,他為了幫助8歲女兒在短時間內儘可能多的記住成語,設計了一個名叫「成小語」的漫畫小人兒,用豐富的肢體語言,將金榜題名等對小孩子來說略顯生澀的1440個成語,有趣的呈現出來。像這樣:
菩有愛心、薩有腸,就是「菩薩心腸」;
姓豆的人,用碗扣下年華,兩人是「豆蔻年華」……
「漫畫爸爸」叫何淼,在高校工作的他為女兒創造完這套成語漫畫後,機緣巧合走紅網絡,它的漫畫作品被多個媒體官方微博轉載,儼然已成為新一代「網紅」。
為什麼給孩子畫這麼多漫畫?
據「漫畫爸爸」回憶,有一次參加家長會時,女兒的班主任建議,通過海量閱讀來培養孩子的語文素養,這需要孩子記憶大量成語。女兒要背那麼多成語,讓「漫畫爸爸」有點擔心。
從小就喜歡看漫畫、畫漫畫的他,隨手在紙上畫起了方便孩子記憶的成語漫畫。這一畫便不可收拾。
「中間也變換了好幾次方法。一開始我是想通過一張漫畫來表現成語書一頁上的十個成語的,可是後來發現每一頁上的成語們聯繫太少,於是就一個一個成語的畫。」「漫畫爸爸」說。
「漫畫爸爸」和他的女兒貝塔。「漫畫爸爸」的家裡塞滿了畫——貝塔的臥室門上是畫,牆上掛著貝塔的繪畫作品,包括暑假時間表也是貝塔自己的畫出來的大樹。父女倆經常湊在一起,一大一小,通過「畫」來溝通。
說到成語漫畫的效果,「漫畫爸爸」說,「通過成語漫畫這種形象記憶法,貝塔學成語的效率快多了,短短時間就記住了1000多個成語。在這過程中,女兒還不時給我提建議,讓成語呈現效果更好。」
成語趣漫畫在女兒身上實踐成功後,還被推廣到全班。「漫畫爸爸」說,他的成語漫畫,儘量用表意的方式去呈現,實在難以表意的,就突出表形。
貝塔的班主任周平昭說:「上學期,孩子們已積累了1000多個成語,而這學期有了何淼爸爸的1440個成語漫畫幫助學習,咱班上孩子的成語詞彙量已經達2000多個了。這個詞彙量比普通5、6年級的孩子都還多。我可以自信地說,不論出哪個字,我們班上的孩子都能挨個成語接龍對下去,普通孩子接幾十個成語是沒問題的,而那些積累更多的孩子,能接上100多個。」
周平昭自豪地說道,上個月,她上了一場有1000多人參加的成語公開課。孩子們的成語詞彙量讓來自臺灣、北京等地的聽課嘉賓拍手稱讚。
專家觀點:
若曲解成語則不妥,最重要的是激發學生興趣
對於「漫畫爸爸」創作漫畫幫助孩子記成語,《咬文嚼字》創始人、名譽主席郝銘鑑認為可行。
通過漫畫把成語形象化,在解釋「班門弄斧」時,如果畫在魯班的門前弄斧頭,那是接得上的。但我並不贊成曲解、諧音的漫畫記憶方式,像班門弄斧,要是記住一個人在搬動門,學生也是記住錯誤的涵義,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學習方法,我覺得不能走這條路。成語學習有不同的形成過程,總要把典源搞清楚。
2個月內要求記住1440個成語的教育方式,這是填鴨式的教育方法,本身不符合語文學習的規律,我們不能貪多。我認為,學習成語最重要的是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自己掌握學習方法。選擇其中特別有趣的先跟學生說,日積月累自然學得很快。
教育學家紀大海認為家長的畫漫畫行為可以理解。
家長可能是需求驅使來培養孩子的背記功夫,結果可能反而不好。這和成語原來的意義和文化含義背道而馳了,這種歧義做多了讓學生對成語本身容易產生誤解。
對於老師要求短期內背誦大量成語,我覺得老師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應根據學生對成語的認知水平來進行。
從這些漫畫小人兒身上,你能讀出幾個成語?
來源:綜合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
編輯/製作:沈蒙和 姚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