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苦耐勞、勤儉節約」,這兩個詞似乎被現在的年輕一代所遺忘。但這卻是父母以自身行動對我們家家風家訓沒有文字記錄的最好總結。
父親,是家中的老大。生活在建國以來物質最為貧乏的年代,對於擁有五個孩子的家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家庭生活極其困難。由於家庭沉重的負擔,父親結婚後即被分家分了出來,獨立生活。分家得到的生活物品少的可憐,甚至沒有做飯的鍋,更別提遮風避雨的房子!臨時借住在已經遷往外地生活的本家親戚的舊房子裡,村裡的一位老奶奶借給了一口鍋。就這樣父母開始了他們自己的生活。
借住在別人家終歸不是長久之計,蓋一所屬於自己的房子是父母首要的任務,在那個靠掙工分吃飯的時期,蓋房子成了奢侈的夢想,何況對於已經擁有兩個孩子的父母來說,能吃飽飯都成問題!但是,父母硬是憑著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精神從牙縫裡省出來五百塊錢。房屋是用底部極少的水泥塊和上部絕大部分的土胚建起來的,這也是父母利用隊裡農閒和晚上的時間,歷時兩年才自己備好的材料。請人幫工,房子建好之後,父母終於有了自己的家。
每當母親和我提起這段往事,雖然艱苦,但從她的臉上總能看到幸福與自豪!房子蓋好後就有了我,所以母親總是開玩笑說:「你是看著有了新房子才來的!」這也是對我的期盼和祝福。
轉眼間哥哥們長大了,按農村的習俗父母又該為大哥準備結婚的房子了,父母不會再讓孩子重蹈他們借房住的覆轍。村裡分的宅基地是一塊比較凹的地塊,前面有一個乾枯的池塘,父母決定從池塘取土墊起這塊宅基地。整整的三個冬天,父親後面推,母親前面拉,一輛獨輪車完成了這浩大的工程!望著這看似不可能的成就,母親對我說:「眼是軟蛋,腿是好漢!只要肯吃苦,沒有做不成的事情。」這句話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遇到困難的時候,閉上眼睛,總能看到父母彎腰推車、拉車、爬坡的情景!他們會激勵我戰勝困難,繼續前行!
隨後,父母又為二哥蓋了一處房子。
父母的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對我們影響頗深!小的時候家裡種的麥子除去上交的公糧,所剩的根本不夠我們家中幾口人的口糧,所以總要在白面中攙一些粗糧來做饅頭,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上三天的白面餑餑。姥爺是在我們家終老的,在我們家住的這幾年中,每次做飯母親總是蒸一部分白面的饅頭,這是專門為姥爺做的。我卻不能吃,有些不理解,母親告訴我要孝敬老人!父母如此的勤儉,對於老人依然慷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從小隨父母長大的兒子也學會了對長輩的關愛,養成了節約的好習慣。
時光飛逝,當初的老房子已經顯得過於破舊,父母決定拆掉重新建一所新房子。在收拾東西的時候,摘下一面帶木框的大鏡子上寫了四個字「艱苦樸素」。小的時候覺得他很刺眼,感覺就是「窮」的代名詞,現在看起來心裡產生一種對父母的敬意,加上印象中四叔家也有這麼一個,寫的是「勤儉持家」。意識到這就是我們的家風家訓,父母那一代人的家風家訓,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家風家訓!
「吃苦耐勞、勤儉節約」也許在這個人心浮躁的社會顯得那麼的格格不入,詞彙不再時髦,優越的家庭環境和父母給年輕一代創造的豐厚物質生活,讓他們不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和厲行節約就能擁有富足的生活,產生了「富二代」、「啃老族」等帶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新名詞,甚至以它為榮。不勞而獲、一味索取也成了心安理得!雖然社會的發展,給我們創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但是無論在學習、工作、生活中都需要我們去奉行「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精神,才會促使社會健康進步,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
我和我的家人依然會秉承我們的家風家訓:吃苦耐勞、勤儉節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