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我們的家風家訓故事」展播丨王魯東

2021-03-01 親子共成長家庭教育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苦耐勞、勤儉節約」,這兩個詞似乎被現在的年輕一代所遺忘。但這卻是父母以自身行動對我們家家風家訓沒有文字記錄的最好總結。

父親,是家中的老大。生活在建國以來物質最為貧乏的年代,對於擁有五個孩子的家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家庭生活極其困難。由於家庭沉重的負擔,父親結婚後即被分家分了出來,獨立生活。分家得到的生活物品少的可憐,甚至沒有做飯的鍋,更別提遮風避雨的房子!臨時借住在已經遷往外地生活的本家親戚的舊房子裡,村裡的一位老奶奶借給了一口鍋。就這樣父母開始了他們自己的生活。

借住在別人家終歸不是長久之計,蓋一所屬於自己的房子是父母首要的任務,在那個靠掙工分吃飯的時期,蓋房子成了奢侈的夢想,何況對於已經擁有兩個孩子的父母來說,能吃飽飯都成問題!但是,父母硬是憑著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精神從牙縫裡省出來五百塊錢。房屋是用底部極少的水泥塊和上部絕大部分的土胚建起來的,這也是父母利用隊裡農閒和晚上的時間,歷時兩年才自己備好的材料。請人幫工,房子建好之後,父母終於有了自己的家。

每當母親和我提起這段往事,雖然艱苦,但從她的臉上總能看到幸福與自豪!房子蓋好後就有了我,所以母親總是開玩笑說:「你是看著有了新房子才來的!」這也是對我的期盼和祝福。

轉眼間哥哥們長大了,按農村的習俗父母又該為大哥準備結婚的房子了,父母不會再讓孩子重蹈他們借房住的覆轍。村裡分的宅基地是一塊比較凹的地塊,前面有一個乾枯的池塘,父母決定從池塘取土墊起這塊宅基地。整整的三個冬天,父親後面推,母親前面拉,一輛獨輪車完成了這浩大的工程!望著這看似不可能的成就,母親對我說:「眼是軟蛋,腿是好漢!只要肯吃苦,沒有做不成的事情。」這句話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遇到困難的時候,閉上眼睛,總能看到父母彎腰推車、拉車、爬坡的情景!他們會激勵我戰勝困難,繼續前行!

隨後,父母又為二哥蓋了一處房子。

父母的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對我們影響頗深!小的時候家裡種的麥子除去上交的公糧,所剩的根本不夠我們家中幾口人的口糧,所以總要在白面中攙一些粗糧來做饅頭,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上三天的白面餑餑。姥爺是在我們家終老的,在我們家住的這幾年中,每次做飯母親總是蒸一部分白面的饅頭,這是專門為姥爺做的。我卻不能吃,有些不理解,母親告訴我要孝敬老人!父母如此的勤儉,對於老人依然慷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從小隨父母長大的兒子也學會了對長輩的關愛,養成了節約的好習慣。

時光飛逝,當初的老房子已經顯得過於破舊,父母決定拆掉重新建一所新房子。在收拾東西的時候,摘下一面帶木框的大鏡子上寫了四個字「艱苦樸素」。小的時候覺得他很刺眼,感覺就是「窮」的代名詞,現在看起來心裡產生一種對父母的敬意,加上印象中四叔家也有這麼一個,寫的是「勤儉持家」。意識到這就是我們的家風家訓,父母那一代人的家風家訓,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家風家訓!

「吃苦耐勞、勤儉節約」也許在這個人心浮躁的社會顯得那麼的格格不入,詞彙不再時髦,優越的家庭環境和父母給年輕一代創造的豐厚物質生活,讓他們不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和厲行節約就能擁有富足的生活,產生了「富二代」、「啃老族」等帶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新名詞,甚至以它為榮。不勞而獲、一味索取也成了心安理得!雖然社會的發展,給我們創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但是無論在學習、工作、生活中都需要我們去奉行「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精神,才會促使社會健康進步,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

我和我的家人依然會秉承我們的家風家訓:吃苦耐勞、勤儉節約!

相關焦點

  • 【檢察文化】我的好家風·秉「三不三樂」家風 享健康快樂人生
    這是我爺爺趙文學的口述,據爺爺所講,為太爺爺趙奉璋從先祖口中傳下來的。這是爺爺的人生信條,也是我們家的家訓。家訓的影響不是硬性的規定,而是一代代長輩的示範和耳濡墨染的薰陶,讓子孫世代學習洗禮。趙奉璋真竅莫,區長不做捉豬腳,吃酒席磨桌角,合歡散事貼吃喝。
  • 家風故事 | 乾糧
    家風,是世代相傳的規矩與祖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滋養幹部作風的土壤。
  • 身邊人 身邊事 | 「細發」質檢王魯東
    手中可錄式手電一一掃過底板及配件,突然,王魯東停下腳步,只見他不斷變換著角度仔細查看輪對散熱筋,然後伸手往散熱筋裡探了探,羽毛等雜物隨著他的動作紛紛掉落下來。配合王魯東的作業人員看到後忍不住稱讚:「王師傅真細緻,一般人不深看的地方你都檢查地這麼『細發』。」王魯東是段質檢車間質檢一組的副工長,日常主要從事於夜班二型車一級檢修後的複查工作。
  • 一日曬一家 | 五常街道文一社區沈國剛家庭:牢記家風家訓 傳承德孝文化
    「誠實做人、踏實做事、與人為善、孝敬長輩」,這是沈國剛家的十六字家訓。這十六字簡單樸實,但如何真真正正把這十六字詮釋好,也非易事。沈國剛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都是身體力行,在有形與無形中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將家風家訓浸潤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自己為燈塔,為指向標,教育下一輩子女該如何做人做事。沈國剛家是典型的上有老,下有小的六口之家。
  • 幸福了·我的家丨醫者世家鄭子端:卻之不恭,受之有愧
    走進市五好家庭鄭子端老先生的家門,第一眼就看到客廳牆上掛著一副竹簡,上書「卻之不恭,受之有愧」,這是這戶人家的家訓。   「我家祖上世代行醫,這句話是父親的遺囑。他希望後人為醫者要重醫德,不收紅包,更不能為難病人。這句話我要記一輩子。」鄭子端說。
  • 「培育好家風—江陰女職工在行動」·「愛的故事」|王忠勤:我的阿爹
    經過近5個月的徵集、評選,「培育好家風——江陰女職工在行動」·「愛的故事」徵集活動近期圓滿結束
  • 周德文:我們的母親,值得大書特書
    聽聞好友孟偉在編撰一本名為《我的母親》的書,豎起大拇指,嘖嘖稱讚。
  • 展播 | 被遺忘的一角
    為了進一步發揮河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範單位的示範引領作用,從10月31日起,我們陸續展播由河南科技大學、河南師範大學、南陽師範學院、洛陽理工學院、河南城建學院等5所示範單位提供的5部心理情景劇作品。今天,我們展播的是南陽師範學院的心理情景劇《被遺忘的一角》。
  • 【西安警察故事】警察世家賀新春 代代傳承好家風
    臘月二十八這天,帶著市局黨委的關心和溫暖,我們隨同王軍利處長走入這位從戰火硝煙中一路走來的巾幗英雄,公安戰線的尋常警察世家、離休幹部崔漢娥老人家,解析她傳承給子孫同樣身為警察的家風密碼。  走進崔漢娥老人位於曲江新區的家中,映入眼帘的老人穿著自己當年的老警服,胸著掛滿了各種榮譽章,熠熠生輝,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精神矍鑠,正坐在客廳等待著我們的到來。
  • 好家風丨梅忠化家庭:骨肉親 家業興
    「我已成為妹妹的私人『保姆』,負責妹妹的飲食起居。做飯餵飯、理髮看病,樣樣精通。」年輕時,梅忠化學過縫紉手藝,周邊好心鄰居有時會送些舊衣服,梅忠化將這些衣服修改合身後再給妹妹送過去。梅桂雪腸胃不好,容易拉肚子,褲子沾上糞便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梅桂雪嘴饞吃了紅燒肉,一天拉了7次,當時恰逢冬天,嫂子黃萬俠幫梅桂雪洗澡更衣,沒有一句怨言。
  • 蘇打綠丨當我們一起走過
    【狂熱】童年故事汗溼的髒手心抓著,成年故事再多挑戰也不害怕。【故事】我唱,我寫,我藏,我找,這綿延的故事還未了。【未了】永恆回歸不斷,日光子夜循環。春 · 夏 · 秋 · 冬 四張專輯,最喜歡《秋》。像淺淺的,淺淺的在心湖蕩起一個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