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故事 | 乾糧

2021-02-26 生態環境部

家風,是世代相傳的規矩與祖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滋養幹部作風的土壤。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領導幹部的家風,不是個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領導幹部作風的重要表現。

為了弘揚優良家風,助力全面從嚴治黨,今年4月,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生態環境部紀檢監察組、生態環境部直屬機關黨委聯合中國環境報社,開展了「家風故事」徵文活動。

我們相信,正是一個個家庭的優良家風,培養出一代代具有家國情懷、民族情懷、為民情懷和事業情懷的生態環保鐵軍,在汙染防治攻堅戰中展現著過硬的作風和良好的精神面貌,為建設生態文明、美麗中國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我們也相信,對家風的探索、思考過程,是追尋精神源泉、提升思想認識的過程,是汲取奮進力量、鼓足勇氣前行的過程。帶上祖輩和父母的愛和叮囑,我們將走得更穩,走得更遠。

——編者的話

乾糧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 郭曉平

姥姥家在臨縣。去姥姥家,先走3裡土路,然後30裡柏油路,剩下的是10裡山溝溝。返回時,姥姥會準備一大包幹糧:一早上煮熟的十幾個雞蛋、幾塊剛從鹹菜缸撈出並切好的鹹菜疙瘩。讓大舅幫我綁在自行車後架上。

我有些不解:中午就可以到家,為什麼還帶乾糧,還帶那麼多?心裡一遍遍表達自己的看法:乾糧就是負擔。

柏油路上騎行的暢快,還有路上的風景,很快讓我忘記了身後的乾糧。30裡,20裡,10裡,5裡,家越來越近,才發現自己越來越餓。終於,還是騎不動了,停車到路邊。這時候,我注意到車架上的乾糧,依然綁得結結實實。

多年後,我帶女兒回老家。臨行,我們的背包被父母塞得滿滿的,重得女兒直嚷嚷。

火車上,我們打開背包:切好的肉片、削好的水果、剝皮的雞蛋……「這麼多好吃的,奶奶真好。」女兒不禁感慨。「是的,和太姥一樣。」我回答。

我想起姥姥,想起我的父母。奶奶的愛,影響了我的一生。他們讓我在牽掛和關愛所圍織的溫暖中成長,在這樣的環境中,讓我對身邊的所有人都報以真情,對同事、對工作也是如此。我希望,女兒在將來也能夠把這份溫暖繼續傳承下去。

來源:中國環境報

相關焦點

  • 「我說我們的家風家訓故事」展播丨王魯東
    但這卻是父母以自身行動對我們家家風家訓沒有文字記錄的最好總結。父親,是家中的老大。生活在建國以來物質最為貧乏的年代,對於擁有五個孩子的家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家庭生活極其困難。由於家庭沉重的負擔,父親結婚後即被分家分了出來,獨立生活。分家得到的生活物品少的可憐,甚至沒有做飯的鍋,更別提遮風避雨的房子!臨時借住在已經遷往外地生活的本家親戚的舊房子裡,村裡的一位老奶奶借給了一口鍋。
  • 【西安警察故事】警察世家賀新春 代代傳承好家風
    臘月二十八這天,帶著市局黨委的關心和溫暖,我們隨同王軍利處長走入這位從戰火硝煙中一路走來的巾幗英雄,公安戰線的尋常警察世家、離休幹部崔漢娥老人家,解析她傳承給子孫同樣身為警察的家風密碼。  走進崔漢娥老人位於曲江新區的家中,映入眼帘的老人穿著自己當年的老警服,胸著掛滿了各種榮譽章,熠熠生輝,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精神矍鑠,正坐在客廳等待著我們的到來。
  • 「培育好家風—江陰女職工在行動」·「愛的故事」|王忠勤:我的阿爹
    經過近5個月的徵集、評選,「培育好家風——江陰女職工在行動」·「愛的故事」徵集活動近期圓滿結束
  • 泡參燕窩店擺賣乾糧 竟有顧客脫口罩"試吃"
    (取自面簿)有公眾指明古連街一商店在疫情下,無阻顧客試吃乾糧,老闆回應,已貼上告示提醒公眾不能試吃,並讓員工進行監督,但繁忙時段仍有顧客罔顧提醒,「偷偷」試吃。有網友日前在面簿發文,指她在明古連商業中心,看見商場內的一間泡參燕窩店不但沒有維持1米的社交安全距離,也觀察到有顧客脫下口罩,將手隨意放入裝有乾糧的袋子試吃,相當不衛生。她稱有店員的口罩並未戴好,另外雖然得知顧客行徑,但沒有制止,而決定提醒大家。
  • 最好的家風:大事商量,小事原諒,不爭對錯,不翻舊帳
    網上有人問:一個家幸福的秘訣是什麼?知乎上,網友@丁當分享過一個她的故事。一天下午,天氣陰沉得可怕,丁當收到丈夫打來的電話,提醒她關好門窗。丁當興致勃勃地說好。可因為急著出門,轉頭便把這件事忘記了。就在她出門後不久,天空中風雨大作,雨水穿過窗戶,把沙發,以及丈夫放在沙發上的電腦,淋得溼透了。
  • 【檢察文化】我的好家風·秉「三不三樂」家風 享健康快樂人生
    圖為檢察幹警趙兆祖父祖母及父輩們40餘年前的合影在太爺爺的影響下,我的爺爺奶奶都秉承了良好的家風。爺爺趙文學系原廣濟縣縣人大代表,創建了趙俊小學(後劉中海等人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趙俊初中、趙俊高中),並前後任廣濟縣梅川中心小學校長,梅川高中總務主任等職務,工作中務實創新,並一直幫助困難貧困學生,因工作非常出色,被選為兩屆廣濟縣人大代表。
  • 【家風傳世久】沈庚、瀋陽:兩代電力人 一個光明夢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好家風為社會文明大廈奠基,為每個人夢想啟航注入文明的動力。  傳承優良家風,弘揚傳統美德。在國網如皋市供電公司,有這樣父子兩代人,好家風成為自覺,他們並肩拼搏追求光明夢想,奏響電力人家風文化的動人樂章。「我這30年都在為電力工作,可以說是如皋電網發展的見證人,我為我們這麼些年來取得的成就感到欣喜、驕傲。」
  • 【神山·博愛】「舉國頌華章·月夕話團圓」敬老孝親家風建設活動
    為了更好地助推敬老孝親家風建設,本次活動還邀請了老人的子女和孫輩前來參加,陪伴高齡老人度過一個歡樂祥和的中秋節,祥和融融,一片溫馨的畫面感。此外,鄭老師帶領社區這個大家庭集體唱紅歌,為祖國慶生,歌聲陣陣傳達著對祖國的祝福,願祖國越來越好,越來越昌盛。
  • 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買世蕊的孝老愛親故事(一)和諧幸福好家風
    買世蕊出生在河南省新鄉市的一個回族家庭,「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是買世蕊家的家風。受父輩們善良品德的薰陶,買世蕊從小就有著一顆樂於助人的心,年輕時就被評為河南省首屆十佳「學雷鋒標兵」。自從進入婆家,她自覺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孝敬公婆、照顧兄弟姐妹。多年來,無論家裡發生什麼事情,她總是帶頭付出,一家人相互攙扶,渡過了一道道難關。
  • 好家風丨梅忠化家庭:骨肉親 家業興
    談起家風,梅忠化領悟頗深,他說,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小家興旺了,社會才能和諧。  ( 俞鑫)
  • 飯桌閒話|隔夜蛋的故事
    飯桌上,李哥給我講了一個故事。 從他小時候起,家裡兩個姑姑就經常去很遠的山上撿柴。當時她們只是十多歲未出嫁的大姑娘,她們提前一天帶好飯菜乾糧,到山上去砍柴或撿一些枯枝落葉回來燒。地方遠來回不方便,兩人和同去的婦女們是要在山裡過夜的。砍好柴,第二天醒來再把整理好的柴枝挑到公路邊,找牛車或拖拉機拉回家。
  • 【六十華誕】嘉機好故事|良好家風成就大車司機的「北大夢」
    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習近平
  • 文明立家 有愛相伴 最美家庭分享最美故事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重要講話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推進清遠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創建工作,推動全民積極參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8月8日下午,由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婦聯聯合舉辦的「文明立家 有愛相伴」—2018年清遠市文明家庭現場交流會在清遠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分享溫情故事
  • 質量安環部開展「弘揚好家風,傳播正能量,做愛崗敬業的質量安環人」道德講堂活動
    10月23日,質量安環部以「弘揚好家風,傳播正能量,做愛崗敬業的質量安環人」為主題,舉行了一場內容豐富的道德講堂活動,各崗位計有20餘人參加活動
  • 【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6)文明家庭好家風 熱心公益暖人心
    今年65歲的孫國香,退休前是人民教師,從工作起,他就一直勤懇工作,看見有困難的人或事,他都會主動伸出援手,大家都說他是個「熱心腸」。「文明家庭」成員 孫國香:古人云:家不和、遭人欺。
  • 張文祥家庭:傳播文明理念 傳承良好家風
    傳承孝道 當選「最美家庭」秉承「百善孝為先」的良好家風,張文祥一家是左鄰右舍交口稱讚的模範家庭。1990 年,張文祥的母親突患腦血栓,生活不能自理。在隨後的 13 年裡,張文祥和妻子悉心照料老人,日復一日地為老人餵飯、擦洗、翻身,直至老人 80 歲去世。
  • 【家教小故事】系列之八 :三個理由,三個方法
    為了樹立良好家風,傳播先進的教育理念,「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江蘇省教育廳教育宣傳中心(江蘇教育報刊總社)、中國江蘇網、新江蘇客戶端聯合策劃推出家教小故事系列。這些故事作者各異,有父母、有孩子,還有事件經歷者;視角有別,或談習慣培養,或談行為養成,或談民主家風。我們相信,這些情感真實、感受真切的小故事,其散發出的育人魅力,定會讓你有所思、有所得。
  • 2017 WDJ推薦乾糧榜單中文版(只含內地有售品牌,附WDJ原文)
    2、有人問為什麼VE,巔峰沒有在榜單裡面,因為這是乾糧的榜單,VE凍幹,風乾巔峰都屬於脫水肉,在另外一個榜單狗哥:WDJ脫水與凍幹狗糧榜單與評論中文版3、這次35個品牌WDJ不再推薦的原因是,這些品牌不願意,沒錢,沒時間提供經過實驗室檢驗的,包括胺基酸,礦物質,維生素的完整的營養指標,比如說一個狗糧包裝上面寫蛋白質40%。脂肪20%。
  • 【最美家庭】清溪黃鶴林傳承麒麟文化 女兒河南習武繼承家風
    而正是藉助這項中國傳統的體育項目,黃鶴林一家也傳承著他們眼裡的「最美家風」。 清溪被譽為中國十大最美小鎮,麒麟文化一直聲名遠播,曾經在建黨90年的時候創造90頭麒麟齊舞的壯舉。黃鶴林就是清溪麒麟舞的重要傳承人。過去,黃鶴林從父親手中接過傳承麒麟文化的大旗。
  • 故事:禹王碑以蛇為食
    民間故事是一個有趣的領域,古人常常在閒暇之時與家人朋友聊一些身邊發生的奇聞趣事,也有人喜歡去小酒館聽說書先生講一些志怪故事,大家坐在一起聊得很開心。在《子不語》中記載了一則小故事,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獵人進山打獵,結果看到了禹王碑吞蛇的場景,自己還被蛇所傷,還好遇到一個山民救了自己,他這才知道這塊碑是當年大禹治水的時候留下來的。好了,話不多言,這就開始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