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是世代相傳的規矩與祖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滋養幹部作風的土壤。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領導幹部的家風,不是個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領導幹部作風的重要表現。
為了弘揚優良家風,助力全面從嚴治黨,今年4月,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生態環境部紀檢監察組、生態環境部直屬機關黨委聯合中國環境報社,開展了「家風故事」徵文活動。
我們相信,正是一個個家庭的優良家風,培養出一代代具有家國情懷、民族情懷、為民情懷和事業情懷的生態環保鐵軍,在汙染防治攻堅戰中展現著過硬的作風和良好的精神面貌,為建設生態文明、美麗中國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我們也相信,對家風的探索、思考過程,是追尋精神源泉、提升思想認識的過程,是汲取奮進力量、鼓足勇氣前行的過程。帶上祖輩和父母的愛和叮囑,我們將走得更穩,走得更遠。
——編者的話
乾糧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 郭曉平
姥姥家在臨縣。去姥姥家,先走3裡土路,然後30裡柏油路,剩下的是10裡山溝溝。返回時,姥姥會準備一大包幹糧:一早上煮熟的十幾個雞蛋、幾塊剛從鹹菜缸撈出並切好的鹹菜疙瘩。讓大舅幫我綁在自行車後架上。
我有些不解:中午就可以到家,為什麼還帶乾糧,還帶那麼多?心裡一遍遍表達自己的看法:乾糧就是負擔。
柏油路上騎行的暢快,還有路上的風景,很快讓我忘記了身後的乾糧。30裡,20裡,10裡,5裡,家越來越近,才發現自己越來越餓。終於,還是騎不動了,停車到路邊。這時候,我注意到車架上的乾糧,依然綁得結結實實。
多年後,我帶女兒回老家。臨行,我們的背包被父母塞得滿滿的,重得女兒直嚷嚷。
火車上,我們打開背包:切好的肉片、削好的水果、剝皮的雞蛋……「這麼多好吃的,奶奶真好。」女兒不禁感慨。「是的,和太姥一樣。」我回答。
我想起姥姥,想起我的父母。奶奶的愛,影響了我的一生。他們讓我在牽掛和關愛所圍織的溫暖中成長,在這樣的環境中,讓我對身邊的所有人都報以真情,對同事、對工作也是如此。我希望,女兒在將來也能夠把這份溫暖繼續傳承下去。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