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你們的PY象哥,
近日一項發表在《網絡心理學、行為和社交網絡雜誌》上的為期十年的縱向研究引起了人們熱議。
這項研究調查了一組十歲左右的青少年,讓他們玩俠盜獵車,然後等他們成年後,看青少年時期玩這種暴力遊戲,有沒有扭曲他們的心理。
如今這些孩子都已經是20多歲的成年人了,他們有沒有因為過早的玩暴力遊戲,導致在成年後,比小時候沒玩過暴力遊戲的孩子更有暴力傾向呢?
這項特殊的研究利用了一種更現代的方法來分析其數據,即所謂的以人為中心的方法。傳統的研究使用以變量為中心的方法,研究人員將每個變量或特徵視為與另一個變量相關。
因此,這項研究 "對異質性進行了說明,將那些相似的、具有一組隨時間變化相似的特徵的個體進行分組"。
參與的家庭是研究人員在2007年,在美國西北部某個大城市中,通過在電話本隨機招募來的。其中65%是高加索人,12%是黑人,19%是多民族,4%是其他。
為了讓樣本更豐富,他們還考慮到買不起電話的家庭,直接使用了傳單和熟人介紹的方式來招募低收入參與者。
所有同意參與調研的家庭,都需要填寫一份問卷。
視頻遊戲暴力評級是通過常識媒體評估的,眾所周知,這是一個可行的媒體評級機構。參與者通過各種行為特徵,如攻擊性、抑鬱症狀、焦慮症狀和前社會行為進行評估。
小時候大人總是不讓我們玩遊戲,尤其是這種帶有暴力因素的遊戲,總覺得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
很多家長為此不停的舉報某些遊戲,恨不得孩子生長在一個沒有電子遊戲的世界中。
但是這項研究結果顯示,男孩比女孩更喜歡玩暴力視頻遊戲。
參與的小朋友會玩3個暴力級別。其中,4%玩的是高初始暴力、23%玩了中度初始暴力、73%初始暴力。
研究結論是,低初始暴力的組 "在最終時間點上的攻擊性行為並不比高初始暴力組高"。因此,確定在幼年時玩過高水平暴力電子遊戲的青少年在以後的生活中並沒有比幼年時玩過較少或沒有玩過暴力電子遊戲的青少年表現出更多的攻擊性行為。
我們可以放心了!
有網友評論道,自己就是那種對暴力電子遊戲和電影完全感到無趣的人之一。
他認為許多電子遊戲本質上是模擬了我們在現實中因為自然或社會規律而被阻止做的事情。不管是把積木丟到原地,還是建造一座城市,追殺和吃掉鬼魂,駕駛飛機,施展魔法咒語,還是進行身體暴力。
而且還在永無止境地推崇讓體驗變得更逼真,讓模擬器變得更好。所以他覺得人類其實希望儘可能的去打破禁忌,去嘗試不被允許的體驗。
網友nelsonenzo則認為,有些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比別人強。很多只是基於他們對世界的觀察和內心的體驗。
問題在於,作為父母,我們往往只是把所有的孩子歸為一類,如何對待他們。他們認為所有的孩子要麼是這樣,要麼是那樣,而不是把他們當做一個個有不同經歷和不同思想的個體來對待。
在我所有的同齡孩子中,我看到的一個事實是,如果你像對待大人一樣和他們說話,對待他們,他們更容易在小的時候表現得像大人。也就是說,任何時候你想幹預或進行互動時,都要考慮到他們的經歷和感受。
當然他強調這不是育兒指南,各位父母請自行判斷。
象哥雖然不是父母,但非常贊同這位網友的態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你希望自己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子,最好自己先成為那個樣子,孩子自然會去仿效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