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西醫為當代主流醫學,大多數人一有發燒不適,還是習慣以西醫治療,心想是求一個速效。以下一例是我表姑媽因為低燒不退經西醫幾個月折磨下的例子,確實讓我驚訝的,是西醫針對個別問題(發燒)而缺乏整體觀的思路,往往讓治療結果不甚理想,從整體而言更有加重的問題。
某天休假,遠回老家一趟,陪媽媽買了一臺家電,剛好路上遇上十幾年沒目的表姑媽。原本早有耳聞她前陣子化放療的事,但因為休息太少,手上又扛個東西,心裡是希望不要找我把脈啊。但是聊著聊著,果然表姑媽就請我診治一下。我想這麼久沒見了,這個時間點遇上,也是種緣份吧,於是答應了把脈的要求。
一問還好,一問病史確實讓我驚訝,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倪恩師生前痛恨西醫,聽了這個例子,我心裡也深深的嘆了口氣。
病人於本年5月先有低燒感冒的症狀:惡寒、頭痛無力、發燒、多汗、全身關節痛及僵硬、小便頻急。西醫先是以退燒藥及退燒針多次,退燒不久又重燒,反覆不退燒的情況下,西醫考慮有別的病而全身檢查(CT、B超全什麼都做過)而留院,最後發現右胸淋巴有一結節(不到一公分),切片結果非癌症,但醫院認為有癌變可能?開始了化療放療之路。化放療共做了6次後,燒終於退了,也終於可以出院了。
我們來看看現在的狀況,除了不發燒外,進醫院前的惡寒、多汗(現為頭汗多)、全身關節痛及僵硬、小便頻急等問題,一個沒少的還存在著,但因為放化療的結果,頭髮掉光,手十指全變灰指甲(傷肝),體力差易倦…等。
聽著這些病史,我不禁搖搖頭。這個症在經方中醫裡是多麼簡單的能解決呢?其實就是一個感冒,桂枝加附子湯標準症(註:「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大家看看這批註,出自《傷寒論》條辨,說得不就是一模一樣的症嗎?這種感冒問題最多2付藥可以全治,最後病人雖解決了發燒問題,但傷肝而造成身體易倦、掉發灰甲的問題,真的是雪上加霜,得不償失。
由於拖延半年的感冒,1-2劑全治我比較沒信心,最後我請她用桂枝加附子湯(加澤瀉,後來想想澤瀉不需要)抓2-3付,囑咐關節能伸展,小便不頻急,大致就全愈了。
這件事讓我思考了很久,我們的醫療體制,到底給病人帶來多少的健康?醫療需求的出現,是基於國人有健康的需求,但往往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病人容易忽略了自己真正的健康需要,而聽從「專業醫師」的意見。反過來,我們當醫師的,是不是也應該少看些數據,少鑽在一個特定的症狀上呢?
當然,這個在中醫裡,體現了人體整體觀而變得比較人性化了。但當代能以經方這種傳統中醫看診的醫師實在不多,至少不是住家附近就能找到,也增加了國人求醫的困難。我想以上三方面,就醫師、病人,還在經方的發揚,都需要再更多的改進及進步,才能真的做了「醫療是為了國人健康」的目的。
注一:「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每天一期,陪伴你我成長!
Nihaisha ←長按複製,關注漢唐經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