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英屬印度解體,印、巴正式分治。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獨立,成為大英國協的自治領。8月15日印度自治領成立。各土邦可自行決定是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選擇獨立。後來大多數土邦加入了印度。但原北部土邦克什米爾歸屬未定,導致印巴雙方多次衝突。兩國的對立不僅是南亞地區,也是世界性國際政治的不穩定因素。
法新社用一連串數字回顧了1947年的印巴分治事件:190年,這是英國在印度統治的時長;4億,這是1947年英屬印度的人口總數;40天,這是倫敦律師雷德克裡勳爵劃界的時間;1500萬,在分治期間移居的人數;32萬,來往於印巴之間運輸移居者和難民的專列行駛的公裡數。
如今,仍有印度教徒試圖從巴基斯坦前往印度。他們當中許多人表示,在巴面臨歧視。然而當這些人穿過邊界線來到印度時,往往只能在簡陋的收容所生活。
▲在雷德克裡線兩側,短時間內的大規模人口流動引發了大混亂。據統計,約有1500萬人越過邊界,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難民遷移。圖為龐大混亂的難民遷移潮。
▲1964年2月,周恩來與陳毅訪問巴基斯坦。
▲印巴對立,有宗教、歷史、地緣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圖為印巴邊境換崗儀式。
▲英國殖民時期,部分土著王公與殖民當局籤署條約,臣屬英國,仍在其領地內世襲其君主統治,被稱為土邦。這些國中之國對後來的南亞政局有著重要的影響。圖為邁索爾土邦11歲的王公賈亞查馬拉賈·瓦迪亞(右二)。
▲1942年8月8日,甘地在孟買發表演說,發起口號為「要麼行動,要麼死亡」的退出印度運動。殖民當局立即採取鎮壓措施,國大黨被禁止活動,甘地遭軟禁,導致運動群龍無首,使得隨後的遊行示威和工潮演化為暴力事件,有數百人在衝突中喪生,10萬人被拘禁。
▲雷德克裡線,即後來的印巴國界。由於時間緊促等原因,疆界的劃分十分草率。公布後,為了居住在「正確」的國家,印度教徒地區的穆斯林逃亡巴基斯坦,伊斯蘭教地區的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逃往印度轄區。圖為火車上擁擠的難民。
▲印巴分治造成了難以估量的人道主義災難。在此期間,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產生的不信任感和仇恨對後來的印巴兩國關係產生了長期的不良影響。圖為難民收容所內的婦孺。
▲由於擔心教派仇殺,逃往印度的印度教徒及錫克教徒難民,以及逃往巴基斯坦的伊斯蘭教徒難民大多集中在德裡、孟買、加爾各答、喀拉蚩、拉合爾、達卡等大都市,由此形成了巨大的貧民窟。圖為印度德裡的難民營。
▲在中國,人稱鄰邦巴基斯坦為「巴鐵」。巴基斯坦與中國的「鐵哥們兒」關係自兩國建交的1951年開始,1966年3月,中巴兩國政府籤訂了中國援助修建喀喇崑崙公路的協定。這條公路全長1224公裡,建設了12年,共有110名中國工程技術人員獻出生命。圖為巴基斯坦邊境城市白沙瓦的許多居民都喜愛騎自行車,該地區的自行車幾乎全部產自中國。
———————————————————————————————
歡迎掃碼關注塵屋,一個與您共品世界點點滴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