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日:衢地要衝,兵家必爭,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以色列的地緣戰略。)
中東乃「一灣兩洋三洲五海之地」,為交通樞紐,是兵聖孫武所謂的「衢地要衝,兵家必爭之地。」
以色列孤懸於伊斯蘭世界,一面靠海,三面皆敵,乃兵法所云之「死地及圍地」。
以色列處死地則敢於死戰,處圍地乃出奇謀。
以死戰求生存,以奇謀(戰略+外交;中東戰爭從來不全是是阿以之間問題,中東每一件重大事情都有世界超級力量的影子。)求發展。
(以色列的擴張。)
第二次中東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慘勝,雖然從搶佔了阿拉國6700平方公裡,面積擴展到了2萬多平方公裡。但缺少戰略縱深的窘境依然沒有去除,四面皆敵,一次大敗便面臨滅國的風險。
第二次中東戰爭,以色列解除了埃及對蒂朗海峽的封鎖,亞喀巴灣的航行不再受阻。
第三次中東戰爭是阿以戰爭中的轉折之戰,此戰後以色列獲得了與阿拉伯國家的軍事均勢。
以色列佔領了埃及控制的加薩走廊和西奈半島,約旦控制的約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舊城,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6.5萬平方公裡的土地
(六日戰爭後以色列控制的區域。)
六日戰爭後,阿拉伯聯軍大敗,但阿拉伯國家積極籌備準備復仇。
戰前,埃及和敘利亞做了充分的軍事外交準備。
戰前及戰爭中埃及和敘利亞得到了蘇聯及幾乎所有伊斯蘭國家的支持,以色列得到了美國的支持(美國空軍曾裝扮成以色列空軍參戰),歐洲國家保持中立。
(正在前線視察的敘利亞前總統 哈菲茲-阿薩德)
戰前實力對比:以埃及敘利亞為主的阿拉伯聯軍軍隊57萬人,坦克4000餘輛、作戰飛機1000餘架。
(戰前以色列常備部隊。)
以色列常備軍11.5萬餘人,預備役20餘萬人。坦克1700輛、作戰飛機500餘架。
1973年10月6日埃及軍隊在西奈半島及敘利亞軍隊在戈蘭高地發起了對以色列軍隊的突然進攻。
戰爭的頭一至兩日經過周密準備以實施突襲和兩線夾擊的埃敘聯盟佔了上風,但此後戰況逆轉。至第二周,敘軍退出戈蘭高地。在西奈,以軍還越過蘇伊士運河(原來的停火線)攻擊埃及軍隊。
10月24日,在美蘇的強力介入和壓力下,以色列被迫和阿拉伯聯軍停火。
戰爭結果:阿拉伯國家:死亡8500餘人,損毀坦克2200餘輛,損毀飛機約440餘架。
以色列:死亡2800餘人,損壞坦克850餘輛,損毀飛機約110餘架。
(埃及總統薩達特。)
第四次中東戰爭的影響。
a,埃及意識到無法在軍事上消滅以色列,埃及總統薩達特在美國的斡旋下,埃以在1979年籤署了《戴維營和約》。以色列將西奈半島還給埃及,換取與埃及的正常關係與長久和平。
埃及也因此被從阿拉伯國家聯盟裡驅逐。此前埃及一直被當成「阿拉伯國家裡的領導者」
(阿拉伯國家聯盟。)
埃及成為首個承認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同時埃及幾乎完全脫離蘇聯的勢力範圍。
(石油輸出國組織。)
b,為了報復美國支援以色列,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在沙特的領導下,對美國實行了石油禁運,造成了1973年石油危機。
總之,以阿戰爭由於有以美國為首的區域外力量的參與,只是一場有限戰爭,不可能有真正決定性的輸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