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理上說,敏感與皮膚質量有關,也和個體成熟度有染。對數據運用保持應有的敏感性,說的是寫作中引用數據不能採取實用主義,用了再說。特別是在各類檢查評比考核多如米的環境下,一些數據在此處講沒問題,但在另個場合,就有可能由於主動披露成為「鐵證」而陷入被動。如申請財政轉移支付,以及教育「兩基」、國家衛生城、環保先進城市等項檢查評比,都有些硬性指標規定與要求。始終保持對數據運用應有的敏感性,就是說,對一些與評先評等有關的數據,他的紅線劃到多少,作為寫作者必須心裡有數。和本單位有關的要掌握,本部門數據跟別的部門相關的也要知悉。說難聽些,這是大局意識在公文寫作中的生動體現。數據裡有文章,數字應用有講究。在大量的公文寫作中,如何才能手到擒來、應用自如,小技巧還是有的:
一是善於從「矮子」裡挑「高個」。數據鏈如人群,更象最近的股市,祖國山河一片綠,也還是有幾隻「萬綠叢中一點紅」。在能說明問題觀點的數據堆裡,挑幾個還看得過去的數據陳列下,這是本能,也是基本功,不贅述。
二是遇到「雷場」繞道走。雖然撿好的、好看的說,是本能。但在公文寫作中,數據引用不當,也會帶來被動。特別是面對面匯報的場合,對一些常規連用的數據群,如果其中個別指標特難看,在文字表述時還是不用其中哪怕好看的數據為好。尤其是檢查匯報類稿子,你點到了,引起對方關注,必然會深究細問,讓匯報領導下不來臺、當場丟面子不說,有時還會直接衝擊匯報稿的觀點。學會繞開數據「雷場」,是寫作人員自保的題中應有之義。否則,易成為領導遷怒的對象。比如,安全生產綜合性指標,各類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受傷人數、經濟損失,「四項指標」一般是連用的,有一項難看,就是你隱了不寫進稿子,只要一提到,聽者總會細究。當然,必須點的數字,你想不說都不成,那自當別論。
三是你敢編我就敢用。不曉得文稿評改演播室同學們有沒遇到過這樣得尷尬,統計局快報數據15日出,領導敲定經濟形勢分析會13號開,而且不容更改。遇到這種情形,俺以為明智的態度是,把壓力傳導給統計局,你敢編我就敢用。但統計局也是很鬼頭呢,大的數字給你,分項的和一些深層次的數據,死活捂在兜裡如葛朗臺的錢袋。這個時候的溝通就得講些技巧了,為了寫初稿時能對經濟發展走勢於存在問題有個深入的判斷,利於寫稿時出觀點出思路,要學會妥協,最好是與統計部門達成君子協定,文稿中在十分必要時也只出現相對數、不用絕對數,這樣他們比較好接受。數據裡的事,你說是也不是;數據裡的事,你說不是也是。今天簡要拉扯這麼多,意在引起大家在繁忙的寫作實踐中重視數據、用好數字,真正為俺們的文字工作添彩、為大夥晉階上位助力。(本文摘自春秋老秘在老秘網「文稿評改演播室」的講稿,交流QQ:3218407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