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診所扎針出事,支付患者萬元救治費用,這個案例給基層醫生提個醒!
近日,據濟南都市頻道報導,今年7月,濟南市民姜女士因腿疼,前往一家診所針灸。結果姜女士做完第三個療程後,發現自己右腿不但沒有好轉,居然還腫了。視頻來源:濟南都市頻道
診所工作人員稱,姜女士腿疼的情況需要針灸三個月才能有所好轉,姜女士就在這家診所治療了5個療程,診療費用80元/次,共花費四千餘元。當姜女士做完第三個療程後,發現自己的右腿不但沒有好轉,而且還腫了。於是姜女士前往診所理論,診所負責人隨後通知了姜女士的家屬。姜女士家人帶其到醫院拍片檢查後發現,CT照片顯示姜女士小腿內有六根斷針。姜女士的女兒楊女士表示,媽媽受了這麼大的罪,腿上手術傷疤到現在也沒有癒合,迄今不敢下地走路,嚴重影響了生活。
診所方面支付了姜女士三萬七千元的取針手術費,但沒有給予其他方面的解釋。診所方面認為,當時姜女士來診所針灸時是否發生了斷針的情況,目前並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對此,楊女士提出質疑,她認為說明書中標註了電針灸時因電脈衝電解的作用下可能會出現斷針的情況。診所老闆回應稱,這事不能靠主觀猜測,楊女士在沒有通過司法鑑定的情況下就認定診所存在過失,他們也要討個公道。至於支付姜女士取針費,診所方面表示是為了息事寧人。診所工作人員說,附近小區居民已經把此事傳開了,說姜女士在診所治療後腿裡斷了60多根針。無論最後鑑定結果如何,還是要給大家提個醒,要小心!拋開斷針情況,如果電針灸刺激過強,還容易導致患者出現腸穿孔、腹肌痙攣,以及刺傷神經等不良反應。近幾年,因電針灸出事的報導不少,其後果要比上述案例嚴重得多,像導致患者癱瘓、腦血管崩開……要保證一人一針的基本標準,未用一次性針的,也要開展超高壓消毒殺菌再運用。要根據穴位的安全深度選針,針刺的時候可以比一般體針時的深度略淺一些,以避免通電後因肌肉收縮致針刺深度發生變化而出現意外。電針治療儀開啟前後須把按鈕「歸零」,若貿然開機,可能會突發肌肉痙攣而致彎針、折針,甚至還有可能發生心臟纖顫。調節電針儀輸出強度時,需細心緩慢,特別是調至接近患者能耐受的電刺激強度時更應注意,避免病人受不了突然增強的電刺激而發生驚跳。電針時間不宜過長,一般電針在15-20分鐘左右即可,到達時間要把電源關掉,長時間的電針會造成肌肉疲勞。電針一般具有療程,通常電針3-5天就要選擇休息一下,否則每天對穴位進行電流刺激,久而久之會導致穴位疲憊。有些年齡段的患者不適合做電針,比如老年人反應遲鈍或骨質疏鬆,做的話應適當減小電流和減少時間,以免灼傷或骨折。不要在胸背部留針,因為通電後針刺深度變化可能傷及內臟,特別是患有嚴重心臟病的者,更應注意避免電流迴路經過心臟。此外,也不能橫跨脊髓通電,避免損失脊髓而導致脊髓休克。一旦發現折針,囑患者不要緊張、亂動,以防斷針陷入深層。如殘端顯露,可用手指或鑷子取出;若斷端與皮膚相平,可用手指擠壓針孔兩旁,使斷針暴露體外,用鑷子取出;如斷針完全沒入皮內、肌肉內,應在線下定位,用手術取出。如果您是一位基層醫生!請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關注基層醫生們自己的平臺《 鄉醫學會》
基層醫生共同關注的全國鄉醫聯盟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