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近年來中國建材的快速發展曾經經歷了一系列的併購重組。但併購只是開始,併購之後的內部整合、協同,才是多年來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目前中國建材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的比例達到80%以上。如何更好地融合、協同、提升,在周育先看來,創新是實現路徑之一。
他曾表示,中國建材的創新是全方位的,從戰略管理到企業經營,從公司治理到企業改革,從組織建設到文化建設,創新始終無處不在。是創新使中國建材實現涅槃新生;是創新使中國建材從市場中脫穎而出;是創新,使中國建材在世界舞臺綻放光芒。
中國建材這種創新精神給企業帶來的發展的韌勁和力量,在疫情衝擊下的2020年中,表現的尤為強烈。僅是通過財務結構創新優化成本這件事,就給公司帶來近15億的利潤。
疫情期間,中國建材利用利率優勢,對融資品種和期限結構進行調整,「就這麼一項工作,我們今年的財務成本和去年同比降低了12億到15億人民幣,全都變淨利潤了。」周育先介紹說,未來,中國建材將把該項工作常態化。
「通過(優化財務結構)這個事情,實際上也對我們整個財務系統的人員轉變了思維。」周育先說,「節約的是成本,體現出來就是利潤。」
周育先與中國水泥網董事長邵俊交流中國建材創新發展
如果說,財務結構的創新思路,只是中國建材總部財務系統的一次思維轉變,那麼中國建材2020年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實現不同板塊間跨界融合則是一項更大範圍的「破壁之舉」!
近年來,各類共享經濟模式蓬勃發展,尤其是在出行領域,表現最為出色,先後誕生了滴滴、哈羅單車、滿幫等一系列獨角獸公司。共享經濟模式能夠將海量、分散化、信息不對稱的資源,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實現信息透明協同、集約資源、高效運行、降低成本的目的,因此備受推崇。
這種模式能否提升建材領域各大工廠的物流效率?一年來周育先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今年的疫情,讓這種想法得到全面實踐的機會。
疫情期間,由於各地出臺一系列交通管制措施,復工復產期間,交通不暢的問題令各地工廠「找車難」的問題大為凸顯,中國建材便借勢大力推動內部網際網路+車貨匹配平臺(我找車),該平臺早已在內部小範圍應用、打磨成型,更大範圍的應用,效果也逐漸得到了明顯顯現。
據了解,該平臺以水泥物流為應用場景,打通水泥貨運物流鏈條的各個環節,通過平臺統一叫車、調度,大大提升了工廠車貨匹配的效率,降低物料成本,也保障了貨物的安全——目前已經可以實現平均噸水泥物流成本3-6元的目標,「單輛車排隊時間從過去最高達36小時,縮短到目前30分鐘以內,貨物安全也可通過全程監控得到保障。」
目前,該平臺的註冊車輛已達35萬輛,並仍在持續增加中。「未來,這個平臺將有可能為集團降成本20億」。但這並不是中國建材大力推廣跨界平臺的最終目的。
「做這個事情是想利用這個物流平臺,能夠給內部各個板塊間有一個協同作戰、協同效應的觀念的加深,這個是我更看重的。」周育先說,如果能通過物流協同促進各版塊間的協同工作,未來甚至有百億利潤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