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東海局針對4次冷空氣、2次黃海氣旋災害過程發布預警,參加海洋災害應急會商6次,累計發布海浪警報25期、風暴潮警報1期、公益預報5萬餘份,準確率在85%以上。按照目標精細化預報管理要求,東海局開展了對上海港、秦山核電、甌飛工程、長江口航道等海域的精細化保障預報,按時發布預報產品。目前,由東海局組織研發的颱風路徑集合方法、風暴潮嵌套計算與東海區高解析度颱風風暴潮模型系統已經完成,近岸溫鹽流數值預報系統框架已構建完成並在蘇北海域開展試運行,聯合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開發的三沙灣生態數值預報模型也已初步建成,極大地提升了東海區海洋預警報能力。
今年上半年,南海及華南沿岸整體受海洋災害影響較輕。應急期間,南海局組織南海預報中心、所屬中心站參加應急會商,及時匯報颱風發生發展狀況和海洋災害影響預測結果,提供海洋災害應急預警報產品,為地方政府應急決策提供有力支持。
其中,南海預報中心每天製作發布南海大面海域、華南沿岸6個海水浴場、10個旅遊區的水溫、海浪及潮汐預報,提供南海區未來3天海洋環境預報。汕尾中心站提供了「龍舟水」強降雨極端天氣期間潮汐專題預報服務,珠海中心站推送珠海拱北灣、陽江大角灣、湛江海域的精細化預報產品,海口中心站做好瓊州海峽航線精細化預報、重點港區預報、未來3天南海重點島礁預報等。
為提升海洋預報預警業務能力,南海預報中心積極開展了數值預報系統運維、搜救服務保障等工作,著力優化數值預報業務化系統。目前,全國海上搜救保障平臺南海區節點總體運行穩定,海區節點和中心節點數據同步正在持續優化。
粵港澳大灣區集聚了大量的人口、產業,同時又是易遭受海洋災害襲擾的地區。為做好大灣區海洋防災減災工作,南海局初步搭建了粵港澳大灣區風暴潮精細化數值預報模型框架,探索以大灣區為試點、基於數值模擬、GIS靜態分析等手段開展的風暴潮淹沒預報技術,研發了大灣區風暴潮災害預警決策系統。目前,廣東海洋風暴潮預警預報系統進展順利,完成了華南各海洋站颱風過程增水提取,編寫了自動選擇最優公式風場、氣壓場輸入文件等程序,初步完成了南海大區風暴增水模型,初步建立了粵東中區、粵西、海南、北部灣海域風暴潮—天文潮耦合模型。
目前,北海區、東海區、南海區海洋防災減災體系運行整體狀況良好,預警報發布、觀測監測設備、資料傳輸系統、電源系統、海洋災害應急管理等環節運行平穩有序,為做好汛期海洋防災減災應急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