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資訊(1410)| 颱風季來臨:海洋防災減災,迎戰汛期「大考」

2021-02-24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

今年上半年,東海局針對4次冷空氣、2次黃海氣旋災害過程發布預警,參加海洋災害應急會商6次,累計發布海浪警報25期、風暴潮警報1期、公益預報5萬餘份,準確率在85%以上。按照目標精細化預報管理要求,東海局開展了對上海港、秦山核電、甌飛工程、長江口航道等海域的精細化保障預報,按時發布預報產品。目前,由東海局組織研發的颱風路徑集合方法、風暴潮嵌套計算與東海區高解析度颱風風暴潮模型系統已經完成,近岸溫鹽流數值預報系統框架已構建完成並在蘇北海域開展試運行,聯合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開發的三沙灣生態數值預報模型也已初步建成,極大地提升了東海區海洋預警報能力。

今年上半年,南海及華南沿岸整體受海洋災害影響較輕。應急期間,南海局組織南海預報中心、所屬中心站參加應急會商,及時匯報颱風發生發展狀況和海洋災害影響預測結果,提供海洋災害應急預警報產品,為地方政府應急決策提供有力支持。

其中,南海預報中心每天製作發布南海大面海域、華南沿岸6個海水浴場、10個旅遊區的水溫、海浪及潮汐預報,提供南海區未來3天海洋環境預報。汕尾中心站提供了「龍舟水」強降雨極端天氣期間潮汐專題預報服務,珠海中心站推送珠海拱北灣、陽江大角灣、湛江海域的精細化預報產品,海口中心站做好瓊州海峽航線精細化預報、重點港區預報、未來3天南海重點島礁預報等。

為提升海洋預報預警業務能力,南海預報中心積極開展了數值預報系統運維、搜救服務保障等工作,著力優化數值預報業務化系統。目前,全國海上搜救保障平臺南海區節點總體運行穩定,海區節點和中心節點數據同步正在持續優化。

粵港澳大灣區集聚了大量的人口、產業,同時又是易遭受海洋災害襲擾的地區。為做好大灣區海洋防災減災工作,南海局初步搭建了粵港澳大灣區風暴潮精細化數值預報模型框架,探索以大灣區為試點、基於數值模擬、GIS靜態分析等手段開展的風暴潮淹沒預報技術,研發了大灣區風暴潮災害預警決策系統。目前,廣東海洋風暴潮預警預報系統進展順利,完成了華南各海洋站颱風過程增水提取,編寫了自動選擇最優公式風場、氣壓場輸入文件等程序,初步完成了南海大區風暴增水模型,初步建立了粵東中區、粵西、海南、北部灣海域風暴潮—天文潮耦合模型。

目前,北海區、東海區、南海區海洋防災減災體系運行整體狀況良好,預警報發布、觀測監測設備、資料傳輸系統、電源系統、海洋災害應急管理等環節運行平穩有序,為做好汛期海洋防災減災應急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相關焦點

  • 【關注】防災減災防溺水,安全教育正當時!
    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而5月9日至15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
  • 防災減災,安徽在行動(二)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銅陵市減災委員會辦公室創新宣傳方式,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線上線下相結合,紮實開展好今年全國防災減災日宣傳工作。
  • 防災減災日知識_關注防災減災 聚焦消防市場發展_hc360慧聰網消防...
    住戶學習火災自救 提升防災減災能力「家用電器不用的時候一定要斷電。」26日上午,鞍山鐵西區民政局邀請衛生防疫、消防、交通安全、燃氣等部門的專家,到永發街道馨園社區開展防災減災知識講座,讓社區居民掌握必備的防災減災基本知識和技能,提升社區防災減災能力。[詳細]
  • 簡訊|防災知識進社區 減災意識入人心
    2020年5月是中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月,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為了提升居民面對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巴中市志願者協會、巴州區消防救援大隊聯合開展了防災減災進社區宣傳活動 。    「不要在疏散通道上堆放雜物,外出時要注意清理廚房、走道、陽臺,及時消除各種不安全因素。"
  • 5·12全國防災減災日,這些知識一定要了解!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5月9日至15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 全國防災減災日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而設立,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2008年5月12日,中國四川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損失影響之大,舉世震驚。
  • 中國消防博物館舉辦防災減災主題宣教活動
    在第11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之際,中國消防博物館聯合北京豐臺消防救援支隊、豐臺區大紅門街道辦事處和集美控股集團聯合舉辦「流動博物館進集美」主題宣教活動,通過警示教育、知識學習、技能培訓、互動體驗等多種形式,為1200餘名企業員工和社會群眾獻上了一堂精彩紛呈的宣教課程。
  • 海洋波浪也是清潔能源:我國波浪發電裝置成功突破關鍵技術
    來源:新華社  記者:胡喆 (資料圖)海洋波浪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一清潔能源?記者10日從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獲悉,中國電科38所最新研製的波浪發電裝置正式通過國家海洋局驗收。為利用好這一天然能源「發動機」,中國電科38所在海南島進行海浪發電試驗,歷經3年技術攻堅,項目組通過不斷優化和改進裝置模型,採用智能偵調綜合控制技術,提升了波能裝置的轉換效率,增強了吸能效果;首創的寬幅逆變穩定技術,實現了海洋能千伏級逆變系統的高效轉換。近三個月的海上試驗表明,該發電裝置浮體擺動正常、吸波穩定,飛輪蓄能均勻而連續,發電性能穩定。
  • 【防災減災宣傳周】第二期 黑河市氣象局地震應急演練
    寧可千日無災,不可一日不防,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防災減災,你我同行。
  • 書訊 | 楊國楨:《海洋文明論與海洋中國》韓文版
    進入海洋世紀,海洋的地位日益提高,「未來文明的出路在於海洋」這句名言,得到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和贊同。認識海洋,開發海洋,利用海洋,經略海洋,治理海洋,保護海洋,為人類社會發展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舞臺。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海洋人文社會科學悄然興起,不斷產生新的成果,作出新的貢獻,成為人類知識和學術積累的新增長點。
  • 直播預告|中山市2020年全國防災減災日網絡直播即將開播,歡迎圍觀!
    為悼念遇難同胞,表達對災害遇難者的追思,增強全民憂患意識,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國務院決定,自2009年開始,將每年的5月12日設為「全國防災減災日」。為了進一步加強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工作,增強黨員幹部和社會公眾防災減災法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努力營造全民參與防災減災的文化氛圍,中山市減災委員會辦公室、中山市應急管理局特別在5月11日組織舉辦「中山市2020年全國防災減災日網絡直播」宣傳活動!
  • 【詳細圖解】防災手冊,趕快行動起來!
    如果災難來臨前我們能有效做好預防,面對災難的時候也許就不會有這麼多的傷亡和急促,經歷過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經歷過非典
  • 「5.12」防災減災宣傳周宣傳簡訊
    5月10日,斜橋專職消防隊與斜橋鎮應急辦等部門深入慶雲老糧站開展減災應急救援演練與消防宣傳。活動通過懸掛橫幅、擺放宣傳展板、發放宣傳單、提供消防專業知識諮詢等方式向周邊群眾普及防災減災知識。最後,掛滿宣傳標語的四輛消防車組成的巡遊車隊緩緩駛出專職消防隊,沿硤許線、姚九線、慶萬路、雲川路、慶仲路等主幹道及斜橋、慶雲、路仲、祝場四個街區進行巡遊。
  • 劍小安全‖「全國防災減災日」,劍小娃們要記住這些知識!
    防災減災日的圖標以彩虹、傘、人為基本元素,雨後天晴的彩虹韻意著美好、未來和希望,傘的弧形形象代表著保護、呵護之意,兩個人代表著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兩人相握之手與下面的兩個人的腿共同構成一個「眾」字,寓意大家攜手,眾志成城,共同防災減災。整個標識體現出積極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之意。
  • 10月13日國際減災日:一起約,尋找應急避難所?
  • 發布會參考(下)丨海洋廢棄物「來自於海洋、傾倒於海洋」 與「海洋垃圾」截然不同 不可混為一談
    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公報》,中國海洋廢棄物2018年的傾倒量為20067萬立方米,相比於2017年的15771萬立方米,增長約27.24%。個別媒體在報導時,將海洋廢棄物(Waste)等同於海洋垃圾(Trash),錯誤地將向海洋傾倒的廢棄物總量當作是海洋垃圾的入海總量,這是概念混淆。
  • 行業資訊|遼寧省海洋與漁業廳發布《2017年遼寧省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日前,遼寧省海洋與漁業廳正式發布《2017年遼寧省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
  • 颱風天風雨無阻去上班,卻發現...
    颱風天氣停課了,不要上班↓↓↓(ps:四創人是不會遇到這種情況的,因為颱風天可是我們最忙的時候哦~~~)推進災害群防群測工作、增強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技能,需要這樣一個平臺——珠海市三防信息公眾服務網。點擊「颱風」便可查詢到最新形成的颱風位置、風力風速、移動方向、發展趨勢、中心位置與珠海的距離等信息,為公眾做好防風準備提供參考。
  • 【熱點資訊】碧沃豐生物科技保護海洋環境
    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海洋的面積佔了71%,海洋是人類生命的搖籃,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第二空間。但人類向海洋排放的汙染物正在威脅野生動物的繁衍生息,對海洋造成了嚴重破壞,也威脅著人們自身的安全與健康。目前,我國已出臺了保護海洋環境、維護海洋健康生態系統的相關政策,「大力發展藍色經濟,保護海洋環境,建設海洋強國」已寫入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個人、企業、團體、政府都有義務保護海洋環境,與海洋和諧共生,互利共贏。碧沃豐,致力於通過自然的力量解決環境汙染問題,擁有豐富的治汙菌種庫,50多種微生物治汙菌劑,可針對性地解決不同類型的環境汙染。
  • 從颱風看日本人的防災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