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海洋世紀,海洋的地位日益提高,「未來文明的出路在於海洋」這句名言,得到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和贊同。認識海洋,開發海洋,利用海洋,經略海洋,治理海洋,保護海洋,為人類社會發展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舞臺。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海洋人文社會科學悄然興起,不斷產生新的成果,作出新的貢獻,成為人類知識和學術積累的新增長點。
海洋人文社會科學的建設,國際上還處在實驗階段,還沒有形成公認的範式,而在後發海洋國家,如亞洲海洋國家,方才起步,需要幾代學人的不懈努力。後發海洋國家當然有必要學習發達海洋國家研究前沿的理論、概念和方法,吸收發達海洋國家學科建設的成果和經驗。與此同時,更要加強海洋人文社會科學本土化的努力,結合本國海洋實踐的經驗,進行理論創新,構建自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奉獻給讀者的這本書,展示了我多年來對海洋世界、海洋中國的歷史與現狀的思考。
首先,我從歷史學的視野閘釋海洋文明的概念內涵,認為西方「海洋文明論」否定海洋文明的多樣性,宣揚海洋代表西方、現代、民主、開放,大陸代表東方、傳統、專制、保守,這是一套西方中心主義的話語體系。無論是「海權論」還是「陸權論」,都是西方建構的陸海對立的地緣政治理論,無視東方海洋發展的歷史事實,是片面的。海洋文明存在於「海-陸」一體的結構中,與陸地文明並非二元對立,有必要打破海洋文明與陸地文明孤立、隔絕闡述的局限性,從人類文明的全局來重新認識,提出「海洋文明是源於海洋活動生成的文明類型」,「海洋文明是海洋文化有機綜合的文化共同體」,「海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個小系統」,「海洋文明是一種文化發展的過程」,「海洋文明一種長期的、綜合的文化累積」的《海洋文明論》。這樣「改造海洋文明的概念內涵,有助於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拓展視野,有助於對海洋人文世界的深入認識,為人類文明的世界歷史進程提供新的闡述」。對於人文海洋世界的研究方法,我提出「以海洋為本位」,在地理基礎上是以海洋空間為本位,在研究對象上是以海洋社會為本位,以直接或間接地從事海洋活動的人群為本位。
其次,論述海洋中國的歷史進程,在西方國家主導的全球化來臨之前,中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歐亞大陸沿海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互通,可以稱之為東方國家主導的古代全球化、早期全球化進程。海洋史的研究進展,改變中國是大陸國家的刻板印象,樹立中國既是一個陸地大國,又是一個海洋大國的形象。
第三,論述現代新型海洋觀,即公平分享海洋利益,可持續地利用海洋資源,人與海洋和諧共處。中國倡議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亞太再平衡」「海洋連邦論」是迴然不同的戰略構想。海洋已經成為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發展空間,不應屬於特定的國家和地區,而應屬於全人類共同享有的開放空間,我們要超越任何單一中心主義,從強調「單一主體性」向「多元化」的觀念轉變。
我相信,這樣的分析,不僅對中國而且對東方國家向海洋發展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都具有參考價值和現實意義。感謝金昌慶教授把這本書翻譯成韓文,讓讀者了解中國學人在海洋文明論和海洋中國研究的進展,為促進中韓兩國的學術交流做了一件大好事,在此表示衷心的謝意。
楊國楨
2019年1月5日
(本資訊經出版方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