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作則!這話每個家長都會說,但是做到的沒幾個,大多數的言傳身教和以身作則也就是在比較細小的方面體現出來,陝西的姚大爺為了鼓勵自己的兒子,49歲了再次沉浸於學海,和兒子一起考上了研究生。
重返校園時,姚俊利已經49歲了。11月23日早上7點,他洗臉刷牙後,準備走出13號樓男生公寓。「大哥,又去跑步啊?」30歲的舍友王一凡被他吵醒,「你先去,咱倆食堂見。」
他背一個碩大的、鼓鼓囊囊的黑色書包,雄赳赳氣昂昂地出現在操場上。天還沒亮,隱約可見幾個年輕女孩,在路燈下晨讀。姚俊利的到來,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在校園裡,頭髮花白、打扮樸實的他,更像是一個老師,甚至是保安或者食堂大叔。
年齡越大,姚俊利越發有個感受,「知識更新太快,舊觀念舊技術跟不上了。」
這並不是自謙。1989年,姚俊利從榆林衛校畢業,第一文憑僅僅是中專。因為老家在渭南富平縣,他被分配到縣裡一個基層衛生院。雖然學的是西醫,但受限於醫療條件,他成為「萬金油」,「內外婦兒、影像藥劑,都得接觸。」
1992年,姚俊利調往銅川耀縣衛校(現耀州區高級職業中學),當起了老師,「最早帶的是解剖課、生理課、藥理課,後來教心理健康。」
耀州區是「藥王」孫思邈的故鄉,他逐漸對中醫產生了興趣,並通過自考,考取了陝西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專業,獲得大專文憑。
姚俊利有兩個孩子,兒子上初中後,為了給他輔導功課,人到中年的姚俊利開始自學英語。他記憶力極好,喜歡鑽研,半年時間記住了上萬個英語單詞。
201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首次取消「不超過40歲」的年齡限制,45歲的姚俊利萌發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考研。
2016年8月,姚俊利的母親去世,此後兩個多月時間,他「像被抽去了魂兒一樣」,每天躺著不想動彈,「沒有精神,覺得生無可戀。」
進退維谷中,他需要重新找到一個生活目標。這一年年底,他報名考研,以5分之差抱憾。
此時,兒子進入高考衝刺階段,父子倆約定,一起備考,一起上大學。
「一切都是從零開始。」他買來英語教材和牛津英語詞典,白天上班,晚上記單詞。不僅學習英語,姚俊利還自學法語、俄語、日語等語種。
姚俊利和年輕學生一起在圖書館學習。三秦都市報記者 宋雨 攝
姚大爺在採訪中說道,自己是一名醫生,學無止境,想要獲取更多知識的願望越來越強烈,自己的孩子今年16歲,參加高考,為了能夠鼓勵孩子,姚大爺也報了研究生考試。
自己和兒子一個考研一個考大學,自己的考試比兒子要早一點兒,成績單下的比較早,但是他一直沒有打開,等待著孩子的高考成績,因為這些是人生的歷練,主要是看自己的兒子成績。
評論區裡,大多數網友送上了真誠的祝福:只要你足夠努力,生命可以從49歲開始。如同我們所看到的,夢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除了實踐和不屈、堅持和努力,沒有捷徑可走。
但現實中,又有多少人一邊刷著手機打著遊戲,一邊感慨夢想遙不可及。優秀的人,不過是在別人躺著享福時砥礪前行;在別人貪圖省事時反覆實踐;在別人胡吃海喝時堅持鍛鍊;在別人選擇放棄時重振旗鼓。
堅持可以讓你變得優秀,而優秀是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