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殘酷的,常常讓年輕人轉瞬變成老人。
但時代更加殘酷,常常擁抱一群人,又放棄了餘下的人。
前兩天,一張疑似春晚節目單流出,邀請到歐陽娜娜、陳偉霆、TFBOYS、任嘉倫、黃子韜、楊冪等諸多明星,引起不小爭議——「春晚是排除老年人了嗎?」後來春晚官方回應,消息不實。但這樣的爭議,並非今年才有之。也許是從猴年沒有六小齡童,也許是從趙本山退出,也許是從某年春晚只有1個小品開始……近些年的春晚,流量愛豆俊男靚女,唱歌跳舞強勢霸屏;網絡流行梗,也總是充滿了每個小品。小e是95後平時挺喜歡網上衝浪,總是一邊玩手機一邊看春晚,喜歡某些明星就瞅兩眼,get到梗就會心一笑。但目光每每落到家人身上,情況卻有點不同。老爸很少看綜藝,當紅明星出場都要問一問「這是誰啊」。爺爺奶奶完全游離於狀況外,不認識人,聽不懂梗,也沒有字幕,但他們懶得多問,純粹聽個響,一家人熱鬧。但問題來了,其實年年堅持看春晚的,不正是中老年人嗎?「我們可以玩手機刷劇,父母輩可以打麻將打牌,可爺爺奶奶是提前一個小時就守著電視看春晚啊。」「現在節目裡他們認識的人能有10個嗎?沒聽過的歌+聽不懂的網絡梗,他們怎麼看春晚?」在小e記憶裡,春晚是年味的重要象徵,每個除夕夜,就把桌子搬到電視機旁,一邊吃飯一邊看節目,一起守歲到12點辭舊迎新。
但後來逐漸變成年輕人玩手機,而真正的受眾群體,卻不認識電視裡的人了。
老年人被拋棄,也不只是這一次。
譬如上車出示健康碼,譬如網上團購買菜……
年齡危機的影響範圍也越來越大,哪怕是35歲正當盛年的人們,有的被炒,有的半年找不到工作,仿佛他們已經不再是生產力。
或許我們必須接受的一個現實就是,沒有誰是不可取代的,也沒有人在意你的處境,大環境就是淘汰舊的迎接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