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膽瀉肝湯:治療肝火亢盛、肝膽溼熱或溼熱下注病症

2021-02-07 健康生活美好

龍膽瀉肝湯,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這個方子由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木通、澤瀉、車前子、當歸、生地、甘草組成。

龍膽瀉肝湯主要用來治療肝火亢盛、肝膽溼熱或溼熱下注病症,這個方子用龍膽草為君藥,其性質苦寒,能清瀉肝膽實火,清利肝膽溼熱,配伍黃芩、柴胡、梔子,都有相關的作用,加強了龍膽草清瀉肝火的功效,其中柴胡配黃芩是和解少陽、疏利肝膽關鍵藥對;另外配車前子、澤瀉、木通,這幾個藥甘淡滲溼利水、利尿滲溼,使得肝膽實火溼熱從小便而去;但肝膽實火,容易暗耗陰血,並且苦寒滲溼藥容易傷陰,所以配生地、當歸兩個藥,滋陰養血以保護肝陰,甘草調和諸藥。

                                                                                                            

這個方子臨床應用非常廣泛,能夠治療因為肝膽溼熱所導致的肝炎、膽囊炎、皮膚溼疹、尿道炎、前列腺炎、帶狀皰疹、溼疹等病症;當臨床使用這個方子也要非常謹慎,非實火溼熱的人不宜,若是屬於脾胃虛陽虛的,不適宜這個方子,並且這個方子相對苦寒,不適宜長期服用。

藥方裡面有木通一味藥,這藥有毒性,臨床使用不宜過量,不宜服用時間過久,入湯藥也可用通草代替,或者靈活加減調整。                                                    

猜你喜歡看

相關焦點

  • 論溼熱與胃脘痛:川渝地區的胃痛如何治療?
    患者10餘年前開始出現上腹灼熱疼痛,經間斷治療病情反覆不已,半 月前因吃火鍋並飲酒後胃痛難忍,經院外給以泮託拉唑、阿託品及清熱瀉火,理氣止痛之中藥治療半月無好轉。就診時患者上腹疼痛難忍,灼熱泛酸,脹滿不適,時欲乾嘔,口乾黏膩,不欲多飲,食少納差,身睏乏力,小便短黃,大便不爽。舌質紅,苔厚膩,中部微黃。脈弦滑數。無特殊病史。
  • 【養生保健】秋燥溼熱從何治
    燥邪與溼熱,本是一對矛盾,可以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嗎?筆者觀察,秋冬之際,中原地區此類患者並不鮮見。
  • 古方|二妙丸:身體下部溼熱病變的要方
    主要有三個因素:(1)溼熱體質會導致病情纏綿難愈。如果不清除體內溼熱,只是口服或外用抗真菌一類的藥物,在短時間能取得效果,可是再次進入潮溼的環境,或者鞋襪的透氣性不好,就會又導致腳癬復發。(2)交叉感染。生活在一起的有人患有腳氣,如果治療不及時,就可能會造成傳染。所以在公共浴室洗澡時,儘量不要使用公共拖鞋。
  • 名老中醫話胃炎:肝膽為病胃發炎
    【長義堂】    這裡的肝膽不是西醫解剖學上的臟器肝膽,而是中醫藏像學說中五臟六腑中之肝膽。
  • 大腸溼熱:大便溏黏,裡急後重或大便膿血,幾味中草藥可幫到你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大腸溼熱的情況,不過很多人並不了解得了大腸溼熱會是怎麼樣的。
  • 杏林名醫|謝春紅:中西醫結合治療心血管疾病大有可為
    謝春紅在臨床採用治溼及治溼熱病的方法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由於溼性纏綿,治療時間相對較長,在治療過程中需要配合改善不良生活習慣,才能取得更好的療效。謝春紅熟讀精研趙紹琴大師的專著,獲益匪淺,擅長用中藥湯劑治療溼邪或溼熱之邪引起的各種不適,即清除身體中的溼邪或溼熱之邪。對於溼邪,根據不同患者及其臨床表現,分別採用辛香宣透、芳化溼濁,辛溫開鬱,苦溫燥溼,淡滲利溼,祛風勝溼等方式治療。
  • 鼻炎 :肺經溼熱蒸於腦,鼻炎就用辛夷散
    肺經溼熱蒸於腦,鼻炎就用辛夷散用於治療過敏性鼻炎,取辛夷花3克,若是偏風寒犯肺者,加藿香10克;偏風熱壅盛者,加槐花20克。放進杯中,以開水衝、悶、浸5分鐘左右,頻飲,每日1~2次。治療鼻竇炎,取辛夷花50克,碾碎後,用酒精浸泡3日,然後過濾,濾液再加熱蒸發濃縮成粘稠狀的浸膏。其用法是,每次少許,納入鼻中,每日2次。還可以取辛夷花9克、雞蛋3個,加入清水500毫升(約2碗半水量),煎煮至200毫升(約1碗水量)後,取出雞蛋,剝去蛋殼後放回再煎片刻便可。每日1次,飲湯吃蛋。此法可治鼻炎、鼻竇炎及其引起的鼻塞頭痛等症。
  • 【蒲醫生講保健】經常出現口臭、長瘡的溼熱體質調理(內有食療方)
    保持二便通暢,防止溼熱積聚。2. 飲食宜選用甘寒或苦寒的清利化溼食物,如綠豆(芽)、綠茶、芥菜、黃瓜、苦瓜、西瓜、冬瓜、薏米、赤小豆、馬齒莧等。少食羊肉、動物內臟等肥厚油膩之品,以及韭菜、生薑、辣椒、胡椒、花椒及火鍋、烹炸、燒烤等辛溫助熱的食物。
  • 偏方秘方:自製荊礬湯治療腳氣80例
    經多年臨床應用,自擬荊礬湯具有起效快、不易復發等特點,確為治療腳氣之良方,現介紹如下。一般資料80例均為門診患者,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齡7~65歲,以18~45歲最為多見;病程最長10年,最短1個月。治療方法荊礬湯藥物組成:荊芥10 g,白礬15 g,紅花10 g,防風10 g,地骨皮10 g,大楓子15 g,皂角15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