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各年齡階段的人因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致脾胃功能受損、產生內溼。青島作為海濱城市,環境導致溼氣較重,患溼病或溼熱病的比重極高,表現的症狀也不盡相同。謝春紅在臨床採用治溼及治溼熱病的方法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由於溼性纏綿,治療時間相對較長,在治療過程中需要配合改善不良生活習慣,才能取得更好的療效。
謝春紅熟讀精研趙紹琴大師的專著,獲益匪淺,擅長用中藥湯劑治療溼邪或溼熱之邪引起的各種不適,即清除身體中的溼邪或溼熱之邪。對於溼邪,根據不同患者及其臨床表現,分別採用辛香宣透、芳化溼濁,辛溫開鬱,苦溫燥溼,淡滲利溼,祛風勝溼等方式治療。溼熱之邪者在治療方法上可加用具有苦寒清熱燥溼效果的中藥,通常在祛溼藥中均配合健脾益氣、醒胃消導、理氣行滯之品,有利於溼邪的祛除。另外,對於趙老提出溼熱病根據溼邪多少及阻滯程度將其分為溼阻、涼遏、寒凝、冰伏四個階段,辨證用藥後可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
1、溼阻:溼熱之邪初犯人,一般以上焦為主,伴中焦症狀:頭暈且沉,周身困重酸楚,食欲不振,或有咳嗽,治宜輕揚宣鬱化溼;溼阻中焦,脾胃受病出現胸脘痞悶、不欲飲食、大便溏滯不爽,伴周身乏力等,治宜和中化溼;
2、涼遏:感受溼熱之邪,或誤服寒涼之劑,致寒涼遏阻中陽,出現胸脘痞悶、憋氣脹滿、大便溏,治宜楚治以苦微溫法,開溼鬱、暢中陽以利三焦寒凝散除。
3、寒凝:素體中陽不足,復感溼熱之邪,邪匆溼化,或飲冷、過服寒涼子膩之品,致溼盛陽微,出現胸脘痞悶、異常堵悶、腹痛,大便稀等,由於溼勝陽微,祛溼藥中配合少量辛溫之品,但不宜久用,以免增熱;
4、冰伏:較寒凝更甚,多見於素體陽虛的溼熱病人,暴進冷飲或過服寒涼之劑,中陽重傷,溼熱之邪為寒涼所凝致冰凍之勢,深伏於內,氣機為寒涼所遏滯,陰陽不相順接,陽氣不達四末,而出現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胸脘痞悶重,少腹冷痛,大便溏稀等一派寒冷之象,必須用辛溫燥熱之品以散寒開鬱通陽,冰解、寒散後停用,防其熱勢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