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聽說過潑水節、火把節之類的節日,但聽說過棍棒互毆的節日呢?你別說,在印度還真有一個班尼節,起源於當地宗教,並是印度傳統武術的傳承載體。班尼節也稱為"棍打節",顧名思義,參加節日的人群以手持棍棒互相毆打進行節日狂歡。
據介紹,作為每年慶祝活動的一部分,數以千計的參與者會紛紛手持長棍聚集在一起,當篝火點燃,民眾的情緒達到高潮,他們開始歡呼並自覺的分為兩個隊伍進行互毆,由於人們在狂歡中往往喪失理智,每年被的打傷的人不計其數。
今年儘管印度政府在節日前夕便以控制新冠疫情為由,宣布取消今年的班尼節,甚至部署了1200多警力,設立了20個檢查站,實施限聚令 ,但仍阻不住民眾的熱情。最後有數千人聚集在一起。據當地媒體報導,在今年慶祝活動後,有約50人受傷,其中兩人傷勢嚴重。搞笑的是,當地人甚至認為班尼節越奮不顧身,越被打得頭破血流,越容易得到神靈賜福。
班尼節與印度傳統武術Kalaripayattu有關,翻譯成中文就是卡拉裡帕亞特,中國人常說「天下功夫出少林」,又說少林功夫實為天竺僧達摩所傳,所以有學者認為少林功夫源於卡拉裡帕亞特。他們的證據很多,比如卡拉裡帕亞特的步法與中國武術摩擦步很相似。棍術用雙陰把,棍法靈活多變、兇猛,中國少林武術又以棍法見長。但是這些學者的分析看似有道理,但沒有確鑿的證據,只是一種猜測。
卡拉裡帕亞特包含了不同的技巧:身體活動(Mei Payattu)、棍棒搏擊(Vadi Payattu)、擊劍搏擊(Val Payattu)、空手搏擊(Verum Kai Prayoga)及卡拉裡治療等。搏擊訓練包括動作演練及口訣指令,不同口訣指令有著自己的節奏,導師通過它調校演習者的動作。在棍棒搏擊上,不同階段會使用不同長度的棍棒,涉及不同防禦和攻擊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