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育幼難」,以往是世界難題,特別是雙胞胎幼仔,需要定期從熊貓媽媽懷中輪換寶寶。這項工作看似簡單,但因為成年大熊貓有攻擊性,飼養員其實是面臨危險的。
而來自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消息:今年到目前,研究中心已經迎來了10胎15隻熊貓寶寶的降生,其中有5對是雙胞胎。他們是如何破解這個難題的,一起來看。
雙胞胎出生後,大熊貓媽媽一般同時只會照顧一個寶寶。為了讓兩個寶寶都能得到母愛,每隔24小時,飼養員就要從媽媽手中輪換一次幼仔。而哺乳期的熊貓媽媽具有強大的攻擊性。
△「得手」之後,迅速「逃」離
交換幼仔後,其中的一個寶寶就需要「奶爸奶媽」照顧了。經過多年科研,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人工育幼技術已經很成熟。來看看「奶爸奶媽」究竟是怎樣給寶寶們餵奶、排便的。
對於熊貓寶寶來說,每天什麼事都不用想,只需要舒舒服服地睡大覺。午睡後,又該吃奶了,不過,吃奶前要先排便,這是為了促進消化。
排便,飼養員們靠的是模仿熊貓媽媽用舌頭給寶寶舔的那個姿勢,用棉球不停敲擊寶寶的肛門四周,它就能順利排便了。每個寶寶排便的頻率也不一樣,剛出生的,每天要排七八次;到了兩三個月大,每天就排三次。
接下來,就是一天中最期待的時刻。別看它們只有兩個月大,吃奶的動作已經非常嫻熟,在這裡生活,寶寶們都得學會用奶嘴。
「奶爸奶媽」給寶寶餵奶也有竅門,不僅要掌握好每個寶貝的吞咽速度,而且還得吊吊它們胃口,不能一次吃太飽,得形成規律的吃奶習慣。到了四個月大時,寶寶就可以離開人工育嬰室,到熊貓幼兒園生活了。
攻克大熊貓科研三大難題
可以說,經過多年努力,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已經攻克了關於大熊貓的三大科研難題:除了剛剛說的「育幼難」,還有「發情難」和「配種受孕難」。
1990年以前,圈養雌性大熊貓能正常發情、受孕產仔的僅24%,雄性大熊貓能自然交配的只有10%,幼仔成活到半歲的僅35%。
造成「三難」的主要原因是:
缺乏科學的飼養方法,加上雌性大熊貓一年僅一次發情期,且雌雄大熊貓發情高潮期不同步,選擇性較強,稍有不滿便會打架;
大熊貓排卵期也僅有幾個小時,因缺乏科學的監測方法,很難把握配種時機;
棄仔是大熊貓產後常見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大熊貓育幼能力低,生雙胞胎後只能同時照顧一個幼仔。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採取措施攻克難題:
研製最佳飼料配方開始,促進大熊貓的正常發情;
加強雄性大熊貓的後肢力量訓練,讓它們能自然交配;
改善初生仔人工哺育技術,攻克多個技術難關;
重點關注大熊貓心理健康,通過愛心飼餵、語言交流、眼神交流等,增加飼養員與大熊貓的信任度。
通過多年努力,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90%的育齡雌性大熊貓均能正常發情;所有育齡雄性大熊貓能自然交配;人工育幼成活率達99%以上。
首次野外引種大熊貓即將產仔
此外,研究人員介紹,首次通過野外引種的雌性大熊貓「草草」,今年上半年在野外成功與野生大熊貓自然交配,近期將產仔。如果產仔成功,將是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的又一科研突破,能改善圈養大熊貓的遺傳關係。同時,為野化放歸科研項目提供 有野外血緣關係的 野生大熊貓基因,其幼仔將來放歸後,能更好地適應野外生活。
編輯:紫曦 責任編輯:肖瀟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