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原本沒有馬友,叫的人多了,便有了。
——老傅
老傅一直懷疑,「馬友魚」這名字是漁民兄弟「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的結果——將「馬鮁bà」讀成了「馬友」。
消費者接受的科普常常是這樣的:「馬友魚學名四指馬鮁.",那五指馬鮁呢?六指馬鮁呢?
馬鮁科魚類的共同特點是:胸鰭根部長著若干條「須」。
這些「須」用來觸探海底泥沙裡的動靜、從而尋找食物,所以這些「須」也叫做「指」。有四條須的就叫"四指馬鮁",以此類推。
我國南海常見的有:四指馬鮁、五指馬鮁、和六指馬鮁。
這是「四指馬鮁」,俗稱的「馬友」▼
四指馬鮁的四根須子:▼
四指馬鮁現在已經大規模養殖,它的特徵是胸鰭為黃色。我們在菜市場經常見到大約一斤左右、胸鰭是黃色的「馬友」,基本上是養殖的,味道比天然的要遜色不少,但勝在性價比高。天然的可以長到一米多長。
還有一種「多鱗四指馬鮁」,它的胸鰭為黑色。▼
多鱗四指馬鮁的四根須子(箭頭所指處):
多鱗四指馬鮁無養殖,肉嫩鮮美,美食家必選▼
五指馬鮁,當然是長五根須子啦▼
五指馬鮁樣子長得和四指馬鮁差不多,價錢和風味也差不多,差異在於:除了多長條「須」外,身上還有明顯的八、九條縱紋▼
下圖,上面的是多鱗四指馬鮁,下面的是五指馬鮁。你能分得清嗎?▼
如果上文說的馬鮁是眉清目秀的小娘子,那麼,下面這種五指馬鮁就是頭大脖子粗的糙漢子,它可以長到幾十斤重,是體型最大的馬鮁,漁民叫它「黑午(午魚就是馬鮁魚)」,臺灣也叫它「順風魚」。
它相貌兇惡,看上去頗有點鯊魚的氣質.
它也有五根「手指」▼
黑午雖然看上去皮粗肉糙,但也非常美味。市場上不多見,多見於遠洋漁獲。
看下肉質,會不會改觀對它的印象?
黑午魚的魚膘還是很受歡迎的「鬥湖膠」,盤子裡就是剖出來的魚鰾(請忽略那雙腳,勞動人民的手腳最乾淨)▼
來自黑午的「鬥湖膠」:▼
這是一個寂寞的魚頭,因為無敵。當你吃了它、再面對「剁椒魚頭」之類的時候,會深刻理解什麼叫做「吊打」▼
它是馬鮁中的「小弟弟」。它有六根「手指」▼
六指馬鮁肉質細嫩有脂感,但是有小刺,所以價值不是很高。在菜市場也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如果你問魚販:這是什麼魚?魚販可能會說:馬友王!
這就有點搞笑了。稱王是因為有六根指頭嗎?難道是六指琴魔?別被「王」騙了,你喜歡的,才是「王」。
六指馬鮁很好認,除了有六根「指頭」外,它的背鰭前部有一塊黑斑,就象長了一對黑黑的耳朵,所以臺灣人也叫它「臭耳午仔」▼
除了四指、五指、六指馬鮁,還有三指、七指、甚至十指馬鮁,因為不常見,就不多作介紹了。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