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各類城市軌道交通運輸系統都被稱為捷運系統,顧名思義,就是快捷迅速的運輸方式,沒有專用路權的輕軌(有軌電車)系統是否也稱為捷運,曾經有所爭議,但最終也被定義為捷運的一種形式。
1968年開展研究,並於1988年興建,最終於1996年投入營運的臺北捷運,是臺灣最早也是臺灣目前規模最大的捷運系統;第二個是2008年開通的高雄捷運;第三個桃園捷運於2017年剛剛開通,第四個新北捷運系統於2018年開通。
臺北捷運從交通開發以及如何結合城市建設發展方面,大量借鑑了日本軌道交通的經驗,突破原有的城市規劃的限制,採取邊探索邊試驗的方法,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和操作模式,改變了城市的原有格局,並對城市更新、促進臺北都市圈一體化的發展帶來了相當有益的幫助。
由於臺北捷運的成功運營,使臺灣政府對軌道交通做出樂觀的預期,計劃在很多城市興建捷運系統,一方面聯絡市郊的高鐵站,一方面作為城市通勤使用,第二條開工的高雄捷運為了避免臺北捷運造成政府負擔過重的教訓,採用公私合營的BOT開發模式,引入民間資本,在帶動城市核心區發展的同時拉近與周邊市鎮的發展差距。
但2000年後臺灣政府財政狀況不佳,無力大規模投資捷運系統,加之高雄捷運運營狀況不佳,因此很多後續計劃均流於紙上談兵,同時因為臺灣土地私有,對綜合開發土地整合收購帶來了巨大本壓力,體制觀念的落後和政策法律上的也無法可依也造成了發展受阻,以至於臺灣地區TOD的後期發展緩慢,相較於其它後來居上的國家地區較為落後,今年4月,臺北市長柯文哲對號稱「臺北人的驕傲」的捷運系統提出了批評,他表示捷運系統的開通大大改變了民眾的生活習慣,甚至演變成文化現象,隨著捷運網絡的形成,加上機場捷運、臺鐵改善和高鐵通車,整個臺北、新北、基隆、桃園的大都市生活圈形成,但在產業化、商業化、綜合開發三個方面一直比較失敗,遠遠落後於香港、東京、首爾等城市地區,未來仍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當然他所指的這種失敗並非交通規劃的失敗,而是城市規劃的失敗。
為了面對各地區政府發展地鐵系統的需求,並考慮地鐵建設的可持續開發,2011年臺灣頒布了《捷運系統建設及周邊土地開發計劃申請與審查作業要點》,目的在於鼓勵地方政府從都市發展的角度角度提出建設需求,並給予適當預算補助,希望以沿線土地開發的效益彌補建設經費或營運成本,帶動地方都市發展,減輕政府財政負擔。
TOD是一種互惠互利的典型模式,2016年底虧損了8年的高雄捷運終於實現了盈利,其轉虧為盈的關鍵有多重因素,包括運量增加、多元化經營及附屬事業推動順利、品牌營銷活動到位,配合觀光活動推廣,結合高雄捷運南機廠(車輛基地)開發的號稱亞洲最好玩的娛樂購物中心大魯閣草衙道開幕,以及3大機廠土地綜合開發案,共同促成了高雄捷運實現盈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