溴,化學元素,在常溫下是具有揮發性的紅棕色液體,有著刺激性氣味,其煙霧能強烈地刺激眼睛和呼吸道;對大多數金屬和有機物組織均有侵蝕作用,與鋁作用強,與鉀反應會發生爆炸;溴不僅是氧化劑、有機化合物的溴化劑,而且還是乙烯和重碳氫化合物的吸收劑;溴廣泛應用於消毒、紡織品漂白、製藥、染料製造、照相等領域。軍事上,還把溴裝在催淚彈裡,用作催淚劑。
從左到右:氯、溴、碘(網絡圖)
溴是法國青年化學家波拉德(又譯巴拉爾)在1826年發現的。
那時候化學界都在尋找從海藻中提取碘的辦法,波拉德也在從事這項研究。他把海藻燒成灰,用熱水浸泡,再往裡面通氯氣(氯是很強的氧化劑,能夠氧化溴化物、碘化物,而生成溴、碘)。當提取出碘的晶體後,在淺渣底部,仍然沉澱著一層深褐色的液體,這液體還散發著刺鼻的臭味。波拉德重複地做這個實驗,得到的都是同樣的結果。
這種液體是什麼呢?
波拉德繼續進行深入研究,想弄清這些液體的組成元素,但是始終無法把它們分解。最後,他判斷,這是一種還未發現的新元素。於是,波拉德為它起名「鹽水」。波拉德把自己的發現上報給了巴黎科學院,科學院審查通過了他的報告,並把這個新元素改名為「溴」。波拉德據此寫了一篇關於溴的論文——《海藻中的新元素》,並在學界發表。
波拉德的新發現震驚了化學界,更震驚了另一位青年化學家——德國人李比希。
大意失溴的李比希(網絡圖)
原來,一年前,李比希就做過類似的海藻提碘的實驗,也發現了同樣的帶刺激性氣味的深褐色液體。要是他繼續對這種物質進行研究,以他的學識肯定能驗證出溴是一種新元素。但是,他沒有像波拉德那樣繼續研究這褐色的液體究竟是什麼物質,有什麼樣的性質,與當時已經發現的元素有什麼異同等等。而是主觀地斷定它是氯和碘形成的化合物——氯化碘後,便中止了實驗,把它裝在瓶子裡,而且信心十足地寫了一張標籤「氯化碘」,貼在瓶子上,往角落裡一放就棄之不問了。
殊不知,這不是的氯化碘,而是從未發現的新元素溴!
就這樣,一位極富才華的化學家,一位後來被譽為「德國化學之父」的化學家,在重大發現面前失之交臂,放走了留名青史的機會。
當李比希屏息凝神、細細地閱讀完波拉德的論文《海藻中的新元素》之後,那種後悔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要知道,這時李比希還不到三十歲!他趕緊跑回家找到他那瓶氯化碘,一番實驗之後發現它就是溴!
李比希紀念郵票(網絡圖)
這次挫敗,讓李比希內心受到了很大震動。痛定思痛後,李比希把那個標有「氯化碘」的瓶子放回了原來的柜子裡,把柜子搬到了大廳裡,並在柜子上「錯誤之櫃」。他還把那張「氯化碘」的標籤輕輕地、慢慢地從瓶子上揭下來,裝裱在鏡框裡,掛在自己床前,引以為戒。他不但自己時常看,提醒自己,而且還時常讓朋友們看,也提醒朋友們:聰明反被聰明誤,主觀臆斷是斷送科學成果的大敵。
後來,他還在自傳中寫了這樣一段話:「從那以後,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實驗作根據,我再也不憑空地自造理論了。」
李比希從這一失誤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訓。後來他在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和農業化學等方面都做出了貢獻,終於成為化學史上的巨人。由此可見,在一定條件下,壞事也可以轉化為好事。但是,李比希大意失溴的事件,從此成為世界化學史上的一樁趣聞。
作者:宋月航
來源:蝌蚪五線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