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不久的第45屆動畫安妮獎中,動畫影片《養家之人》和《尋夢環遊記》都獲得了多項提名,最終二者分別獲得最佳獨立動畫長片、最佳動畫長片的殊榮。眾所周知,安妮獎對動畫整體做出全方位的評價,是動畫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當《尋夢環遊記》獲得一致好評時,也不免好奇,這部與其不相伯仲卻遠比其低調的愛爾蘭動畫《養家之人》質優在哪兒?
《尋夢環遊記》華麗的視效,愛與回憶的主旨,生死相隔的情感容易產生共鳴,很暖心。
《養家之人》手繪風格,二維動畫素樸的質感,表現更加殘酷現實,對一名身處戰亂國家的女孩來說,喜怒哀樂這些都是及其奢侈。視角投射到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講,並不在日常生活關注點的一群人身上,很戳心。
這樣小眾的題材,註定沒有《尋夢環遊記》受眾面廣,但是嚴肅的世界觀使它有不一樣的觸動和思考。
《養家之人》改編自黛博拉·艾裡斯的兒童文學《戰火下的小花》,講述一名阿富汗女孩在塔利班的嚴酷統治之下的動人經歷。影片從女孩帕瓦娜的兒童視角出發,用純真的眼光看待戰亂的世界。在這裡講求一切物質條件只是虛浮,關注宗教、政權桎梏,戰亂下民眾生活,特別是女性生活的本質,如何堅強的活下去才是真正的思考所在。
電影用一明一暗兩條線索講故事,集中表現深刻的內核。
第一層:女孩帕瓦娜視角,探討的不是戰火紛飛而是女權。
2000年左右阿富汗塔利班政權下,女人沒有任何地位,他們不能出外工作;極少的出門,也必須由男性帶領,並且全身罩在連帽的長袍中,不準露出身體的任何部分,就連視物的眼睛也要被網紗層層遮擋;沒有受教育的權利,更談不上話語權。影片設立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作為唯一的成年男性,父親無辜被抓,一家人舉步維艱,努力解救父親的表象後面,實則是一場自強不息,抵抗宗教勢力對女權的壓迫,與固有社會形態的較量。
性別轉變立馬在社會中形成巨大的地位反差,能夠出門打水,可以上街買東西,還能擺攤打工賺錢了。為了養家變成「男孩」的帕瓦娜,能夠自由穿梭在各處,這是真正的自由嗎?對比之間,唯唯諾諾的母親和假裝很強勢的姐姐隱射了社會中存在極端宗教主義的女性悲哀。一部影片,帶我們看到了世界角落裡的疾苦和戰爭下女性的成長,惡劣思想不斷傳播,最後受傷的永遠是最普通的人民,勇敢的人奮力一搏,但還有多少普通人但求一份安穩,默默承受這份戰爭之殤。
時至今日,歷史洪流遺留下來的宗教、女權陋習根深蒂固,受到各方面影響,部分地區女性地位依舊低下。這些問題在和平年代很需受到關注得到正視!
第二層:故事視角,烘託堅強、勇敢和守護。
除了女孩帕瓦娜一邊養家,一邊想辦法解救父親的主要敘事線索,影片以講故事形式引出戲中戲,進一步表明在如此環境下生存的不易和該有的人生態度。悲情不悲命運,堅強、勇敢、懷抱希望,在逆境中掙扎、生存,守護家人。這裡讓人聯想到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巾幗英雄花木蘭,他們兩都是在既成定局的特定環境下的勇敢女性,縱然很多迫不得已也不忘盡顯孝道、守護家人,和堅韌的積極面對現實。
戰爭令人動蕩不安,沒有硝煙的社會意識之戰帶來的惡果更加根深蒂固,是一種令人窒息的壓迫感,扼殺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