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村民在雲落華附後山一處草叢發現了一條超長的蛇皮,看著就讓人膽寒!
據村民稱,這條蛇皮應該是過山峰(眼鏡王蛇)近期蛻下的,大約有2.5米左右。為了安全起見,村民拿手機拍了視頻照片後立即離開了。蛇體表面所披的鱗片都是表皮的衍生物,通稱角質鱗,這與魚類的骨質鱗片是不同的。蛇的鱗片雖然是覆瓦狀排列的,但所有鱗片均與表皮連成一體,包圍在身體外面,以保護體內器官,防止體內水分過多蒸發。大型腹鱗兼有爬行的功能。蛇的皮膚缺乏腺體,無皮脂腺或汗腺等,這是蛇的特徵之一,因此皮膚經常是乾燥的,而且表皮容易角質化,變成一層死的細胞。因此,當蛇體長大到一定程度時,就要把已角質化的皮膚蛻掉,重新長出皮膚來,同時鱗片經過一定時間的磨損已殘缺不整,也需要換上新的完好鱗片。可見,蛻皮是蛇的生長規律。
蛇蛻皮有周期性,大約每年可以蛻3~4次。蛻皮的過程頗為有趣,一般是先從上下嘴唇脫起,隨後頭部皮膚鬆脫開,這時便和人們脫長筒襪子一樣,把頭部已脫落的皮翻轉向外,藉助粗糙的地面或巖石縫,或樹枝的杈口,從頭部往軀幹部慢慢脫下來,最後從尾部末端把整個舊皮蛻掉。
幼蛇一般經1~3年就可達到性成熟長大為成蛇。蛇類性成熟的規律是:雄蛇比雌蛇早,小型蛇比大型蛇早,熱帶蛇比寒帶蛇早.無毒蛇比有毒蛇早。毒蛇比無毒蛇至少要晚1~2年,久需3~4年性器官才基本發育成熟。伴隨著蛇的生長,蛇會出現蛻皮現象。蛇每蛻一次皮,就意味著長大一次,這是因為原來的皮再也包裹不了正在成長的蛇體。蛇蛻皮與生長成正比。一旦蛻不下皮就會導致死亡,由於蛇在蛻皮期間,要消耗大量的養料,從而促使蛇處於半僵狀態,這時的蛇性情溫順,體瘦無力,很少撲咬人,極易捕捉。
蛇在蛻皮前,很容易判別:蛇皮的顏色灰暗變淺。在蛻皮前I~2天,蛇的眼睛由烏黑色慢慢變成藍白色,直至乳濁色。
據觀察,健康蛇類蛻皮時間是很短暫的,關鍵是磨開唇部的那層表皮。若唇部表皮磨破順利的話,後面的蛻皮動作只需幾分鐘即可,個別的還不足1分鐘,只需經過一處障礙物便會完全蛻下來。不健康的蛇類或正好延至孕期蛻皮就慢多了,有時需要耗費幾個小時,甚至幾天才會蛻脫下來,且蛻皮也不是很完整,並且是間斷性地往下蛻,多呈碎片狀。從蛻皮的完整與破損程度來看,也是檢驗蛇類健康與否的一個重要標誌。養殖狀態下蛇類在出蟄後和入蟄前都有一次集中蛻皮,其餘時間依據身體狀況行間斷性蛻皮。
▍法務:廣東南山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