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0抵達救援現場,01:20完成搜救任務……」常德藍天救援隊隊員盧正軍近日在朋友圈分享了自己的動態,這份公益性救援工作是盧正軍的第二職業。「常德藍天救援隊成立之初我就加入了,光今年出隊的時間就有四百多個小時。」
談起公益,盧正軍眉飛色舞:「無雙」是我的網名,本地做公益的朋友,可能不知道盧正軍,但是,不可能不知道「無雙」。
榮譽滿滿的外地公益人
2002年,18歲的益陽市桃江縣人盧正軍來到常德謀生。舉目無親的他每天騎著自行車走街串巷,挨家挨戶拉鋼棚生意。那時候,盧正軍全身上下只有2000元。作為外地人的盧正軍,性格內向不善溝通,為了賺錢,盧正軍操著半生不熟的常德話,硬著頭皮和客戶打交道。「記得那時候豬肉4塊錢一斤,我每周就只吃一次肉。」深深懂得賺錢不易的盧正軍對自己很「吝嗇」,但奉獻愛心時卻格外大方。
「我是一個每天都喜歡小酌一杯的人,但是在捐獻血小板前兩天,我就特意禁酒,飲食清淡,保證好充足睡眠。」自2010年開始,盧正軍走上了捐獻機採血小板的愛心之路,10年來雷打不動堅持1個月2次的捐獻頻率。2019年,他被常德市中心血站表彰為「愛心傳遞大使」。「記得汶川地震的時候,我捐了兩個治療量的血小板。」
2019年盧正軍被常德市中心血站表彰為「愛心傳遞大使」。
今年,盧正軍即將迎來藍天救援隊裡的第二次考核。為此,他每晚堅持夜跑,1個月瘦下17斤。「通過這次的考核,我就能升級了!」提起這件事,盧正軍格外振奮。
盧正軍與常德藍天救援隊因疫情期間的志願付出收到了多面錦旗。
今年新冠疫情期間,盧正軍負責帶領常德藍天救援隊參與各小區、小學的無償消毒活動,六個多月的時間裡他一天也沒有休息。盧正軍還自掏腰包,花費1萬多元購買消毒物品捐贈給需要的一線單位。2020年4月,盧正軍被評為常德藍天救援隊「抗疫優秀志願者」。
傳遞愛心願做「愛心搭橋人」
除了獻血、參與救援,盧正軍還為愛心「搭橋」。
「特別謝謝您的付出,扎西德勒(吉祥如意)!」今年8月,盧正軍收到了來自青海黃南州同仁市扎毛中心寄校的致謝函。
來自青海黃南州同仁市扎毛中心寄校的致謝函。
2018年,盧正軍偶然得知,在青海黃南州同仁市扎毛中心寄校的孩子們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急需保暖的衣物。為此,盧正軍找到了常德市北正街小學校長貴兆軍,把扎毛中心寄校孩子的情況反映了過去。得知情況後,北正街小學校方決定為扎毛中心寄校展開幫扶,籌得了5萬多元善款。
為把事情辦妥,盧正軍又和北正街小學的負責人一同親自找廠家採購衣褲、鞋子,用10天的時間找廠家爭取到了最優惠的價格買到233套羽絨服、褲子和雪地靴。衣物準備完畢,只欠東風。這時,盧正軍主動聯繫了德邦物流公司,最終德邦物流答應免費把這批衣物運送到青海扎毛中心寄校,讓孩子們穿上了嶄新的衣褲和鞋子。盧正軍為兩間學校搭起了愛心橋梁,也改善了青海的孩子們的生活條件。今年他還開了一家「無雙愛心書屋」,「我承諾從營業額裡拿出百分之一的費用購買物資,捐給貧困的孩子。扎毛中心寄校的負責人知道這件事後,特意寄來致謝函表達謝意。」
盧正軍和妻子共同經營的「無雙愛心書屋」。
去年,盧正軍從朋友處得知桃源縣瓦兒崗小學學生的學習條件十分艱苦,連試卷都是老師手寫的。於是,盧正軍再次聯繫了北正街小學校長貴兆軍說明了情況。最後,北正街小學通過黨建活動展開捐贈,籌集了彩色打複印機一臺,課外書籍兩千餘冊,文體用具若干。發現資金還有稍許缺口的時候,他又四處奔波聯繫友人捐贈,最終拿出3000元作為補貼,使整個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盧正軍說,做公益能使人快樂。他堅信,公益不僅能充實自己,還能有「福報」,正如那封青海的致謝函所寫,愛心會帶來「扎西德勒」。
來源:常德融媒
編輯:聶曉君
【聲明:原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繫文明常德公眾微信號,經同意授權後,方可轉載並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