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現在年輕人很少可能知道紅喪喜事,但其中的道道卻不明就裡尤其是喪事,又叫白事,更是知之甚少,每次都是看樣學樣,走走形式時代變遷,傳統習俗也是文化自信的一部分,應該普及一下相關常識
剛死的時候是做七——就是從剛死的那天算起,每隔七天做一次祭奠,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斷七 之後就是百日,周年,三年,十年……漸漸的拉長距離,再大的哀傷也該 漸漸的淡了 說死了的人會在這一天回家,最後看看他的家人,然後去投胎,或是去陰司居住 為什麼選死了後的第三十五天呢,鄉下有這樣的說法:一開始魂靈渾渾噩噩的,沒有離開身體,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死了,等過了一個月,他想起來卻發現身體裡的骨頭都鬆開了,再也起不來的時候,終於真正意識到自己是真的死了,於是那個魂靈長嘆一聲,爬出墳墓,來和家人做最後的告別 人死後一七靈魂到處走,二七才會回到家鄉,三七下河洗手發現自已身上的肉在爛,四七就去見閻那裡報到登記生死簿,五七陰司將自已送上刑場,也就是上刀山下火 海,讓你吃盡所有刑具的苦頭,那麼六七就由判官定你的罪,到了七七就按照陰間判官,定刑該送地獄的送地獄,送天堂的送天堂 陰間只有天堂和地獄兩種罪,所以人生在活著的時候要盡孝道多做善事 「頭七」由兒子辦理,「二七」為小七,「三七」系出嫁女兒負責,「四七」也是小七,「五七」為出嫁孫女祭祀,「六七」也是小七,「七七」又稱「滿七」或「圓七」由兒子辦理有始有終,功德圓滿 其實說白了就是讓活著的人過幾天就去祭奠一下,畢竟死去的剛剛離開人世很孤單,如果沒有這些講究就不會隔幾天就去祭奠了,總得慢慢的讓死者適應一下,就是這樣的道理。也是一種寄託感情的方式? 二、 較為正式的說法 --- 頭七,是一種喪殯習俗 一般都認為,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該於魂魄回來前,給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必須迴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覺,睡不著也應該要躲入被窩 如果讓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 亦有說認為到了「頭七」當天的子時回家,家人應於家中燒一個梯子形狀的東西,讓魂魄順著這趟「天梯」到天上 舊俗以為人死後其魂魄猶存,在七七四十九天前,死者的陰魂要回家一次,具體時間由道士推算 屆時,喪家把香燭酒食擺好,在地上鋪一層炭灰或草木灰,用以檢驗死者回來的足跡 用一竹竿一根,隔一尺貼紙錢一張,立在門口臺階上或插於死者落氣之屋的房簷下,據說陰魂見此就會進屋 用土罐裝一煮熟了的雞蛋置於房屋角,以此賄賂殃神(俗稱雞腳神),讓死者鬼魂在家裡多待一會兒 這時,一家老少躲得遠遠的,待規定的時間過去之後,先將一串爆竹丟進屋內,爆完才可以進家。滿百日和周年時,還要燒紙祭奠。在人死後的半年或一年時,再給死者做一次道場 「燒七」就是從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為一個祭日,稱為「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計49天 民間傳說,人有三魂七魄,死後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盡,七滿魄盡,所以要過「七期」和三周年 民間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據說死者從去世之日起,在49天內,每隔七天閻王要審問亡魂一次,故「七期」又稱「過七災」 頭七在家設靈牌,焚香明燭,供獻酒餚祭奠,下餘六七都到墳地化紙錢。一般以一、三、五等單七祭禮較隆重,親友皆至,孝子要哭靈 尤以「三七」和「末七」最重要,每逢這兩個「七」日,親友都要到墳上燒紙祭奠,孝子也要大哭一場 「末七」又稱「盡七」,喪家大都要誦經禮懺,親友也要送冥幣、香、紙、大蜡、金銀鬥等祭奠 「燒七」若與夏曆的初七、十七、二十七相逢,謂之「衝七」或「犯七」,認為亡魂「逢七有災,衝七有難」 認為燒七遇到七和八的日子,閻王要拷打亡魂,遇到這種情況,要提前或推遲一天祭奠 民間有「守七」的習俗,死者自去世之日起,其家屬每隔7日要設祭1次,直到49天,第七個七日,俗稱 「斷七」為止。其中以「頭七」和「六七」(或「五七」)最為隆重 「頭七」晚上祭祀死者,至親好友廝守通宵,午夜吃「頭七餛飩」,派人到他人地裡「偷菜」,目的是要被偷之家咒罵,據說罵得越兇,財發得越快。而被偷之家常會察覺近旁人家「燒頭七」的隱秘而噤若寒蟬。此俗民間尚存。在死者第五個或第六個七日忌日,其家屬請僧侶或道士做法事超度,叫做「六七」,遍請親友前來參祭。死者已出嫁的女兒,於「六七」的前一天晚,置辦三牲、果品前來祭祀,人稱「燒六七羹飯」。這祭桌一直設到「六七」忌日的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