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看視頻
下面,我們請地鐵傳媒研究院記者龔萍作為代表,跟大家分享這條視頻出爐的全過程。這個視頻的創意,源於一次地鐵建設工地的採訪。當時我和攝影記者李永剛去武漢地鐵12號線武昌火車站施工現場採訪,發現現場的大型設備幾乎佔據了場地一半位置,置身其中有一種恍惚感,裝備是「主角」,工人似乎變成了「配角」。同時,巨大的轟鳴聲和靈活的「動作」讓這些機械有了生動的一面。
比如綠色的成槽機,雖然看上去笨重無比,但「手臂」卻十分靈活,一邊深入到地下進行開槽,還能夠將地下的泥土、砂漿等帶出來,精準地放置到渣土車上。施工人員說,正是有了這些機械,才能夠讓地鐵建設「事半功倍」。
聯想到之前火神山醫院建設時,網友們「圍觀」醫院工地的直播現場,並給各個設備起名字的場景,我覺得也可以讓地鐵建設工地的機械裝備「出道」啊。
於是,當天的新聞稿,我就用上了「地鐵裝備天團」出道的標題,融媒體視頻團隊得知後,也聯繫到我們院,希望能夠去工地上直播這些機械的施工過程。當時,地鐵院新媒體開始涉足視頻原創,正好我曾經去採訪過的5號線復興路工地,是大型機械設備最全的地方。
於是,我就向部門採編負責人胡維瓊建議,能不能做一個「地鐵裝備天團」的微信稿,加上視頻,用上網絡流行詞,讓視頻變得更具可看性。
胡維瓊立刻找來負責視頻後期剪輯的同事白璐,讓我們來交流這個片子的拍攝和剪輯,並建議最好大家一起去現場感受這些機械的施工過程,更好地了解它們,剪輯起來也會更有感覺。我和白璐商量主題為「機械裝備天團101出道」,將網絡上最熱門的女團海選的主題植入,讓地鐵裝備變成一個個生動的形象,讓大家了解它們的工作,進而對武漢地鐵的建設有更加形象的認知。6月5日上午,我、李永剛和白璐三人一起來到復興路地鐵工地。當天是個大晴天,太陽一出來就有點「烤人」,大家都曬得汗流浹背,工地上到處是車輛,現場大型設備施工的噪音非常大,相互交流基本「靠吼」。
幾乎每臺設備,我們都走近去觀看它們的「相貌」、運轉時的「狀態」,在現場的採訪過程中,我們三個人也初步擬定出「出道」的「人選」,七種機械裝備,代表了七種不同風格,並且給它們都設置了「關鍵詞」。
也正是這次三人一起採訪,讓大家能夠直接交流,所以後期幾乎不需要什麼溝通,一切工作都配合得非常順暢。
微信發布的當天,武漢地鐵集團的官方微博也轉發了這個視頻,他們稱讚說,連自己也沒想到原來地鐵裝備這麼「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