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個哥們剛去臺灣,香港玩了一圈回來。他要求我給他接風洗塵,我調侃他,就咱倆男的喝酒有啥意思啊?你也不說帶個美女來。
他說「趙哥,沒問題,我懂了。」果然昨天晚上就帶來個美女。席間我用盡了八輩子段子手,魔術師的勁頭,當然聊的很不錯,喝的也很盡興。酒過八巡結束,他摟著美女開心的走了。
...
這事不提,席間他跟我聊到去臺灣吃飯餐廳有道菜叫「大陸妹」,還有去香港跟本地人接觸他們會叫我們大陸姑娘「北姑」。他覺得很不爽,我們大陸現在這麼有錢了,去消費還要歧視我們。罵了港澳臺十萬隻草泥馬。
很多年前我在香港的時候,確實很多香港人管我們叫「大陸仔」「北姑」什麼的。很多年沒去過了,原來還是這樣子。
臺灣一直沒去過,但是「大陸妹」這個叫法很早以前在看臺灣綜藝節目的時候就聽到過。那時候我瘋狂迷戀所有的臺灣綜藝。我印象中這個叫法應該是用於萵苣類蔬菜裡的唐生菜,區別於西生菜(包心圓生菜)。這種稱呼的具體來源我沒有考證,因為跟我想說的重點關係不大。「大陸妹」這個稱呼可能一開始並沒有歧視的意味,但確實在後來的一些臺灣人心中有了歧視(或至少嘲諷)的意思。
比如我看過的有一期臺灣綜藝節目,某飯店的老闆娘就笑呵呵地說這是因為大陸妹很嫩啊(背景是那時候有不少臺商在大陸發展婚外情,也有些大陸的女孩子被人蛇運到臺灣去從事一些特殊行業,這種感覺類似於香港當年說的「北姑」)
但我想說的重點是,這些並不重要。不論是叫習慣了順嘴,還是確實就有歧視的意味,作為一個心智健全且有自信的人,最佳策略是不在意。就像我一直都說的那樣,歧視和偏見是人性的一部分,永遠會存在。在甚至上升到政治正確的美國,或者更開放的歐洲,你知道的那些標籤式的英文單詞也永遠常常存在。
這是由於人的大腦無法處理太複雜的信息,必須先簡化分類貼標籤。每個人的心裡都或多或少會存在,甚至不自知。
因此,對於大歧視大偏見,應該要去反抗,因為它有意義(比如種族歧視和各種政策性歧視,這些會影響到人的實際利益)。但對這種東西,忽略是最好的選項。如果是一個有自信且有幽默感的人,甚至可以藉機自嘲或自誇一番哈哈帶過。
面對所有問題都是這種態度,才真正是一種大國姿態,國產品牌洋品牌的選擇等等。而不是說僅僅我們有錢了,但永遠一副受氣媳婦兒的樣子。
為避免各種傻逼沒看懂我這段話意思的人被激怒或者陷入罵戰。先聲明一下,反對這種叫法我也是支持的,而且據我所知很多臺灣人其實也反對過這種叫法。但特別敏感特別容易感受到歧視,是弱者的表現。且過多的把注意力放在這種事情上不太容易活得開心。對於這種小的「疑似歧視」,我的看法依然是:弱者報復,強者寬恕,智者忽略。
有的時候,鈍感力比敏感力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