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連續看了四部電影,都是是枝裕和的,這是一個節奏拖沓的導演,電影兩個多小時,拍一家子人瑣瑣碎碎的談話,講一年的故事,就拍一年,讓時間在畫面裡等速流淌。
新近上映的是他的《小偷家族》,但今天挑《比海還深》來講,這部電影探討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我的生活變成了這樣?」
(以下是大量劇透)
男主人公良多早年作為小說家出道,然而自從處女作之後就再也沒有令人稱道的作品問世。他兼職做私家偵探,掙得少還愛賭,妻子不堪忍受,離婚並帶走兒子。為了維持生活,良多想了各種辦法,敲詐客戶、典當父親的遺物、偷母親的退休金、向姐姐和同事借錢……
別說滿足媽媽想住大房子的願望,連兒子想要一雙名牌鞋,也得想著法從店員那裡騙折扣。
某個夜晚,潦倒的中年良多在書桌上寫下:「為什麼我的生活變成了這樣?」
為什麼呢?
有意思的是這部電影裡沒有壞人,沒有意外。身體健康、智商在線。家人同事朋友們盡己所能提供建議和幫助,一直肯定他有才華。
只有一個被跟蹤的高中生正面衝撞,對著他吼道:「無論發生什麼,我以後都不要變成你這樣的人。」
良多回道:「聽好了,成為你想成為的人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同樣的話,良多對父親說過,但現在,姐姐說他「好像被父親附身了。」他變成了自己當初討厭的樣子。
原因似乎很明顯,誰都怪不著,不好好工作又好賭,沾上賭博怎麼可能好?
但把電影理解成戒毒宣傳片,又似乎太淺白了。我們大部分人都不賭博,規規矩矩地工作,不也沒有過上想要的生活?
我不得不再從頭梳理一遍。
表面上看,這是一個講「中年人沒有錢很悲劇」的故事。
實際上,它在講「如何結束」。
良多的處境,是被兩樣東西拋棄了。
一樣是小說。整個閱讀市場從嚴肅小說轉向輕小說、流行小說,他喜歡的那套過時了,找上門的工作邀約是寫連載漫畫故事,他看不上,不願接受。
另一樣是家庭。離婚了,妻子也有新戀人,他還在偷偷跟蹤。妻子不得不提醒他:「我們已經離婚了。」
他回答:「但我們還沒有結束,我永遠是孩子的父親!」
有些結束不是一個人能決定的,作為被拋棄的那一方,往往很難接受「已經結束了」這個事實。仿佛他不承認,就等於沒失去。
老闆和同事,是他內心的兩種聲音。老闆會嚴肅地告訴他:「接受這一點確實需要很大勇氣,但你已經與他們的生活無關了,別再聯繫他們。」
同事會溫和地告訴他:「我還留著9歲時爸爸送的禮物,親情是割不斷的,想找兒子就去找吧。」
結束,離開,尤其離開所愛,很難。結束了,難道不是離想要的生活越來越遠了嗎?所以,無論多難,去偷、去騙、去賭、去抓姦、去敲詐,都要留下來。
良多的生活態度很像父親,母親則截然相反。
一起生活50年的丈夫去世,立馬把遺物都扔了。
懷疑丈夫化成一隻蝴蝶回來找她,說出:「我現在自己過得很好,請你不要再來找我了。」
雖然一生的願望是住大房子,但坦然地面對:「人總歸是要死的,我已是將死之人。這個住了40年的房子恐怕是我的最後歸宿。」
希望良多夫妻能和好,被拒絕後,忍不住哭了:「事情怎麼變成現在這樣?」,但還是把孫子的臍帶交還母親保管。
也是良多的母親,說出了電影中核心的一段話:
人總是在追逐「已失去」和「不可得」,卻不活在當下。
「我從來沒有愛誰愛得比海還深過,我們活下去正是因為沒有那樣過,所以,我們每天都要去尋找快樂。」
想要的生活,並不是一直努力下去就可以得到,當它不可得的時候,接受、離開、重新開始,不是放棄生活,而是放過自己。
過「想要生活」的念頭阻礙了生活,不願意告別昨天於是無法走進明天,這大概才是良多遇到的中年困境吧。
"生活筆記"知識星球,設計你的生活
點擊「閱讀原文」加入讀者群,你會遇見一群熱愛生活的小夥伴,一起「覺察自我」和「表達自我」,花一年時間探討「如何實現生活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