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榭開發區金海豐社區近日開展了主題為「真情鄰裡,愛在e家」的首屆「e家好鄰居」評選活動,多個樓道的居民通過樓群組長向社區推薦了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大媽張瑞娣,並成功高票入選。當選的理由是:她利用做裁縫的特長義務為左鄰右舍縫補,整整五年啦!
▲ 張瑞娣正在為鄰居義務縫補
張瑞娣家住金色海灣38號樓,朝南僅十平方米的架空層便是她為鄰居義務縫補的工作室。逼仄的房間裡放著一臺拷邊機、三臺縫紉機,靠牆邊的桌上、層架上堆的布料快堆到了頂。張瑞娣大媽正戴著老花鏡給兩位鄰居縫枕頭套和袖套。張大媽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健朗、熱情。
張大媽是穿鼻島人,20歲到柴橋學做裁縫。滿師後就在大榭島串村走戶做流動裁縫。誰家要做衣裳了,就從她家抬來縫紉機。
張大媽說:
「在僱主家做裁縫,僱主像對待客人一樣熱菜熱飯招待我,待遇像進門做活的木匠、箍桶師傅一樣。最多的時候,一天做大小衣服十多件,為了趕活,在美孚燈照明下,長夜做。」
當時,做件小孩衣裳3角,成人上衣5角,褲子3角,收入挺可觀的,當時的正勞力一天工帳才5角多。臨近年關是她最忙碌的時候,臘月二十出頭,生產隊開始分紅,隊員們賣掉蘿蔔乾、番薯幹後手頭上有了點錢,要給家裡的大人孩子們做過年衣裳。大人孩子們盼望著早點見到新衣服,她就通宵達旦地做衣裳。
上世紀八十年代,她曾到霞浦服裝廠做設計樣品縫紉師傅。後來,隨著服裝業的發展和家庭的原因,她就激流勇退,回歸到了家庭,偶爾為上門的村民做衣裳。兒子也勸她:「現在生活好了,別這麼累啦。」
因穿鼻島整體搬遷,2014年5月,張大媽搬遷至金海豐安置小區,但她不捨得伴隨其多年的縫紉機和拷邊機,就把這幾件往昔的「吃飯家當」放置在架空層,為新鄰居義務縫縫補補。就這樣再也沒停下來。當鄰居把舊衣服、舊被套等扔掉時,她就勸他們交給她,經她的巧手後這些廢布就變成了抹布、拖把、鞋墊、袖套、圍裙等,再交給他們。
她說:「以前缺衣少食的年代,我給人家做衣裳,要想方設法留下一塊鞋面布給人家。現在日子越過越好,我看到有人丟衣服就要回來變廢為寶,綠色環保,還減少了資源浪費。」
原孚竹村的老吳,獨居在金海豐社區,他的皮夾克紐扣掉了、脫線或開口都找張大媽修補一下,褲子太長了就找張大媽裁短拷邊。
鄰居胡亞飛大媽接著說:
「阿姐人真好,上個月為我和幾位老鄰居做了五六件衣服。近年來已經做了五十多雙棉拖鞋、一百多雙布拖鞋給附近鄰居。鄰居們把做窗簾剩下的邊角料、舊被夾裡、多餘的布料等送到這裡。你看,布料擺得都能疊成山了。」
五年來,張大媽為鄰居們裁剪縫補了多少件衣物,她自己也說不清了,只知道兩臺舊縫紉機「罷了工」,三隻每隻五斤重的大紗頭快用完了。老伴和家人都很支持她,辦服裝加工企業的侄媳婦說:「紗頭用完了,不用愁,我拿來!」
張大媽還是一位可親可愛的暖心大媽,鄰居們把她當成知心人,家裡遇到「疙瘩事」都願意到她的「工作室」傾訴,鄰裡之間有什麼小誤會都願意請她做「和事佬」。
高票當選了社區「好鄰居」後,張大媽覺得不好意思,她說:「我沒有兄弟姐妹,就把這些鄰居當自家人,沒事兒就幫幫人家。在這裡,時間過得很快,也過得開心。我這架空層一年到頭門開著,左鄰右舍需要縫縫補補的儘管拿來,只要我還幹得動,我就一直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