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那會兒,要是四合院裡有一家有個老太太在家,院子裡的街坊鄰居短時間離開家一會兒都不用鎖門。鄰居處得好的確實是如沐春風。
要說事情也簡單。
第一各家的財產家私有限,一般家庭屋裡的家具也就是床鋪,八仙桌子,木頭箱子。床上有被褥,地上有水缸。便於移動攜帶且價值高的東西並不多。
第二四合院敞亮,從窗戶玻璃全都能互相看到。誰家的誰早上起床後出去了,誰家誰晚上回來晚了,誰家的孩子頭疼腦熱不舒服了,誰家的大人鬧肚子夜裡起來幾趟,大家都知道。用現在的話說叫透明度高。
第三街坊鄰居互幫互助的風氣良好,你炒菜燒熱了鍋了,可以現到鄰居家借點醬油;雙職工下班後你會發現早上封好的火爐,在你回來前十幾分鐘被挑開了火蓋兒;上小學的孩子會從鄰居的老大媽家出來迎接晚上下班回來的家長;真有個跌打損傷送病人到醫院的一夥子人中間居然是鄰居佔了多數。
所以有街坊鄰居照看著,生人進不來。
當然要是一走一天的話也會給門上加把鎖,最普通的扣吊鎖上一把掛鎖,然後把鑰匙交給鄰居。有時鄰居大媽不在家,鑰匙就依據各家的習慣放在門框上方的窗框上,或放在煤球箱子的蓋子底下。我家因為養貓,就放在貓洞的裡面。反正是都不瞞鄰居的。
鄰居們處得好還表現在大家互通有無,有了新鮮的吃食,做了比較費事的飯菜,大家也樂於分享。比如誰家有人從外地帶來了異域的水果,都會叫院子裡的孩子去嘗嘗。因為那時商業不發達,吃芒果、哈密瓜都是挺新鮮的事。像過年蒸年糕、炸排叉等等,鄰居也都會多做出一點讓孩子給鄰居送過去。
鄰裡之間關係比較緊密的是半大孩子。那時候沒有電視和現在的電子遊戲機,童年和少年時代的遊戲夥伴就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和院子裡胡同裡的同學及街坊鄰居家的孩子們。
也可能是那時候的大人們更關心家庭生計問題,沒有時間管我們,也可能那時候家家都有三個五個小孩,家長對於孩子有限的注意力也被分散掉了。反正那時我們自己本身感覺不到由於家長關注而產生的壓力。
作者:兩哦山
相關閱讀:
老北京人為什麼喜歡串門兒,現如今您還串門兒嗎?
歡迎投稿:i49ch@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