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武漢城建集團旗下公司武漢建工集團東西湖區金銀湖大廈建設項目工地時仿佛進入一個大花園。「目前,我們在全市有50多個這樣的花園式工地。」武漢建工集團金銀湖大廈項目安全總監鄧昊卿自豪地說,通過人防加技防,尤其是大力推行「智慧工地3.0」以來,多處工地實現了零死亡,獲評「全面達標示範工地」。
幹建築,高空作業,頭號敵人是麻痺大意。
在金銀湖大廈項目工地,無處不在的防護網,令人印象深刻。為了防止觸電,配電設施裝上防護罩和漏電斷路器。
▌武漢建工集團的金銀湖大廈建設項目工地
「先後有20多家單位、1000多人進場施工,我們將每一名工人的資料信息輸入電腦,只有通過人臉識別和虹膜驗證,經安全培訓合格的工人,才能進場作業,杜絕了閒雜人員進出的隨意性……」
人員持證上崗,和智能門禁配套的,還有一個24小時抓拍系統。
「只要有人不戴安全帽進工地,各個角落的十幾個探頭,就會自動抓拍照片,第一時間推送給相關單位責任人,責令立即整改。」
開工以來,已有十多名工人被罰,但大家都心服口服。一名劉姓工友說,不知不覺中,大家都牢牢樹立了安全意識。
安全督察員熊金鵬稱,推行智慧工地後,公司已連續多年未發生墜物傷人事故。
「你看,我們現在操作塔吊,再也不像以前那樣靠估了!」採訪中,身處100多米高的操作室中,45歲的塔吊司機陶愛國俯下頭,不時看一眼腳下的液晶顯示屏。屏幕上,懸在半空中的一捆鋼筋,被準確送到施工區域。
▌工地塔吊在監控中心大屏上實現可視化
3年前,武漢建工集團開始在部分工地,推廣安裝塔吊掛鈎可視化裝置。遠程攝像頭,讓吊裝作業更加精準,減少了依賴地面人工靠近指揮。
通過加裝的頂升、迴旋限位等20多個傳感器裝置,嚴密監控塔吊運行數據,極大地提升了安全性。不僅有效消除了高空吊裝時潛在的風險,還避免了吊鉤衝頂、塔吊倒塌等惡性事故。
近幾年,本著「以人為本,安全至上」理念,武漢建工集團加大科技投入,將大型施工機械聯網,24小時監測設備運行狀態,已多次將事故扼殺在萌芽狀態。
在武漢建工集團的工地生活區,每6人一間房,窗明几淨,宿舍220伏強電牆插,全部被改造成直流弱電USB插座,專供手機充電,從根本上杜絕了使用電爐等大功率電器的可能。
疏導結合。這裡的工友服務站內,不僅闢有物美價廉的便民超市、娛樂活動區、可供晾曬衣物的陽光棚,還安裝了空氣能熱水器,24小時集中供應熱水,更配備有集中充電房。在這裡,一些諸如剃鬚刀、對講機等特殊電器,能得到及時充電。
「僅此幾項,一個工地置辦下來,就要多花100多萬。不過我們認為,只有把工人後勤做好,心情舒暢了,才能做出質量優良的工程。」鄧昊卿說。
今年4月,一棟商業樓準備澆注時,被安全員緊急叫停。原來,鋼筋網扎完,雖然檢查沒問題,但缺少一個審查環節。
制度上牆,責任到人。除深度訂製安全智慧管理APP平臺、各項目自查,武漢建工集團還推行巡查制度,實行隱患排查閉環反饋處理機制。這套系統兩次及時預警,破解了建築工地談之色變的「高支模砼澆注」坍塌事故,杜絕了事故發生。
▌安全人員巡查中
「我們將全市工地分成三大塊,總部每周至少派人檢查1次。」公司安全生產管理部部長李新峰透露,深化安全管理增效益,已成為公司上下共識。
一方面,消除安全隱患風險因素做減法;
另一方面,創造性引入智慧工地從制度創新上做加法,已成為武漢建工集團保障安全生產的雙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