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政府宣布,由於「公共負擔」政策已得法院解禁,因此審查綠卡申請時將再次推行有關措施。
考慮到疫情尚未退卻,有團體憂慮此舉會令移民忌醫,間接助長病毒蔓延。
綜合CBS、《國會山報》及網媒Axios報導,公民及移民服務局(USCIS)22日在網站公布,當局將根據法院上月的裁決,對綠卡申請人進行「公共負擔」審查,衡量申請人的資產、年齡、健康、英語水平、教育程度等因素,再決定是否批出居留權。
部門更稱,未來所有綠卡申請人都將接受審查,這次規則有追溯力,亦適用於2020年2月24日之後提交的申請,但在此之前遞交的申請,以及已獲綠卡的移民則不受影響。
根據新規定,申請人若在3年內獲得至少一項社會福利,例如「醫療補助」(Medicaid)、糧食券(SNAP)、房租津貼等,只要受惠時間超過一年,都會被視為依賴政府援助,綠卡申請可能被拒。
當局還會評估申請人未來會否領取援助,假如申請人年滿61歲或未滿18歲;有病在身又沒有醫療保險;沒有購買私人保險;既不是全日制學生也不是在職人士,又不擅英語,通過審查的難度都較高。
此外,申請人的財政狀況也是重要考量,不能身負債務,收入必須高於貧困線150%,以5人家庭計算年入需達7.67萬元。
關注團體表示,一般5人家庭年入5.83萬元已屬中等收入,但在新政策下卻不達標,預料措施將在移民群體引發寒蟬效應,申請人為了證明能自給自足而避免申請福利。
移民政策研究所(Migration Policy Institute)估計,受影響的綠卡申請人每年將達50萬。
「公共負擔」爭議源於去年,川普政府宣布相關政策後,措施原定在去年10月生效,但因為訴訟而一直拖延,官司甚至纏訟至最高法院。
到了今年4月,紐約、康乃狄克、佛蒙特再度興訟,理由是目前新冠疫情大流行,民眾一旦接受治療或援助便會構成「公眾負擔」,綠卡申請失敗的風險將大大增加。
在紐約第二巡迴上訴法庭9月11日推翻紐約南區聯邦地區法庭法官7月作出的臨時禁制令後,移民和公民服務局宣布恢復執行審查公共負擔的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