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通過短短六句詩句,描述了一位老母親因為考慮到自己的孩子出遠門,可能很長時間不會歸來,就將他的衣服縫製的更加細密結實的情景。慈母手中的針線,織成了遊子的身上衣物。代表著深沉的母愛以及期盼遊子早日歸家的情感。
此時的孟郊流離失所,早已與母親失去聯繫。人到中年,他遍嘗人間冷暖,唯覺與母親的臨別之情感難忘。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在日常的細節中體現出來令人動容。慈母手中線,牽掛的是即將遠離家鄉的孩子。而遊子離開家之後,母親仍舊在紡織機前為他織衣,期盼遊子早日歸家。
千百年來,無數中國母親就是在紡織機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織布做衣,為一家人衣食操勞。孟母為激勵孟子學習,而砍斷了織布機的布。也說明紡織術和紡織機源遠流長。
格物明道有感於中國古代紡織術的發達,而研發出的少兒紡織術課程。通過體驗式講解讓孩子能夠真正了解中國古代傳統紡織工藝,同時又能在體會孟母斷織的良苦用心。
在紡織的過程中通過實踐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細緻的觀察能力。通過引導啟發體驗式教學,使孩子能夠主動思考,自我突破,不斷創新。
紡織術課程中包含了結繩記事的內容。幼童通過繩子編織出各種各樣的工藝品,鍛鍊動手動腦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繩子的起源最少可以追溯到五千年以前。那時候遠古人類就已經通過結繩記事。
千百年來,繩子作為必不可少的工具,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隨處可見。今天在我們手中,把繩子編織出各種各樣的工藝品,用以觀賞,用以裝飾。
通過讓小朋友動手操作,鍛鍊孩子的手指小肌肉,讓孩子的手指更靈活,有利於孩子將來握筆寫字,而且,也能促進孩子大腦的發育。
紡織從遠古流傳至今,傳統文化中的紡織技藝值得我們傳承,傳承時代的記憶,傳承優秀的品質,傳承經歷風霜的中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