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僑冠理髮公司是現存最大規模的上海傳統式理髮店,在一度風行上海情懷的香港曾被視為時髦男女的理髮選擇。這家理髮公司,可以說是香港歷史風情最忠實可靠的見證者。
走進上海僑冠理髮公司,寬敞的店堂裡大約有三、四位客人,七、八位理髮師傅,平均年齡目測六十,清一色男士。這是僑冠一樓的男賓部。
上海僑冠理髮公司坐落在北角渣華道的街口,共有兩層,分別為男賓部和女賓部。這間現存最大規模的上海傳統式理髮店,在一度風靡上海情懷的香港曾被視為時髦男女的理髮選擇。從一九八三年開店,理髮一次1.8元港幣,到現在一次約80元港幣,僑冠理髮公司見證了香港物價上漲的過程,也歷經老式時髦從風光到衰退的時代。
從時髦到懷舊:客人都是同一批
「以前生意好做。以前的人理髮勤快,一個禮拜、最多兩個禮拜,就要剪頭髮了。男人頭髮長出去找工作,人家是不會請你的,像土匪一樣,成什麼樣子。你看現在,男人拿個橡皮筋扎個辮子,香港可多了。」 操著一口蘇北腔滬語的店主高師傅是解放後那一代的移民,14歲跟隨父母到香港。說起以前的生意時,神情中有風光過的驕傲。據說香港新鴻基地產創始人之一的巨富郭得勝亦曾是這裡的座上客。「以前當然是時髦,我們這樣的店很多的。現在好多都關掉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式沙龍林立,追求新潮的年輕人很少會來這樣的老店理髮。「我們這裡還是做傳統的,有刮面,有剃鬚。年輕人很少來,來的都是老人家。現在的人這裡留一撮頭髮,那裡少一塊頭髮。我們做不來這種。他(她)也不會來,我也不會做,也不想做這種生意。」
操刀的仍是那些老師傅們,年紀較大的已經七十多歲。多數為八十年代由上海或浙江、江蘇等地申請來港,靠著一門剪髮理髮的手藝在香港工作至今。
雖然傳統理髮日漸式微,但僑冠的生意倒非門庭冷落。師傅們都是隨開店起就常駐於此的「老法師」,而客人則來來去去都是周圍的老街坊。問來剪髮的客人們為何鍾情於此,得到的答案離不開舊式人家的念舊情懷。「我們年紀大一點的,覺得比較可靠。年輕的那種店,太多花樣,我們反而不喜歡。老師傅們都很好,又很親切,每次見到他們就覺得很舒服。」
「我們來這裡剪頭髮,就是為了懷舊。從童年到現在,去的都是這種理髮店。不用自己說,他們就知道我要理什麼樣的頭髮。」傳統老店,靠中老年一輩的客人撐起了一片天。
難敵貴租 且做且珍惜
香港樓市價格居高不下,在旺區鬧市,連鎖店逼退私人老字號的新聞已經屢見不鮮。僑冠面臨同樣的問題——高昂的鋪租隨時導致結業的命運。
即使在同類老店中堅持了下來,老闆高師傅也不無唏噓地表示:好景未必長,且做且珍惜。「業主加租加得少當然願意做下去,可加得多怎麼做。翻兩倍翻三倍,肯定做不下去。像我們這樣的年紀,也不可能轉行了。」語氣裡沒有憤怒,卻似早有預見的妥協。
(僑冠理髮公司店主高老闆)
來自崇明的老師傅說自己來香港三十多年,最終還是願意回到上海。「我80年申請來的,本來86年就要回去了。就是因為沒有買到一部車子,要是買到車我就回上海開『差頭』(計程車)去了。」
他至今仍在僑冠幫人理髮,並不是為維持生計。只是因為一個人在家也是寂寞,「這裡的人好孤獨的,各管各。做做事有點心想,在家裡一個人也悶。不過也做不了多久了,主要是租金太貴。我們一個人要做多少才能幫他把店做下來,尤其年紀又都那麼大了。」
在老師傅看來,敵不過貴租的香港人生活遠沒有上海舒服。「香港以前是高通脹,高消費,高工資。現在通脹漸漸變慢了,工資十幾年沒漲過,物價卻更高了。所以你看好多香港人,生活也好艱苦的。這裡地方小啊,還是上海舒服。」
或許日後,當會拿剃刀會刮面的老師傅們一個個離開,老客人們無舊可懷,如上海僑冠理髮公司這樣的上海傳統理髮店會在香港徹底消失。
文圖:雅路子,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