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普魯士的崛起之路?
1648年,宗教改革運動引起的天主教與新教間的戰爭已經持續了30年。雙方息兵罷鬥,在威斯特伐利亞籤訂合約。三十年戰爭令德意志生靈塗炭,皇帝威信掃地,對諸侯的控制愈加鬆弛。
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呼風喚雨的年代,面對王權的誘惑,各個諸侯都躍躍欲試。但皇帝畢竟還在,在帝國境內稱王仍顯得太過招搖。按捺不住野心的諸侯開始想方設法尋求出路,於是便出現了上文中提到的那些在異國謀得王位的家族。
但布蘭登堡的情形有些特殊,統治這裡的霍亨佐倫家族找不到可以篡奪的外國王冠。於是他們決定自己動手,打造一頂屬於自己的頭銜。普魯士的王位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
1512年,霍亨索倫家族的阿爾布雷希特被選為條頓騎士團大團長。到1525年,他受路德影響而改信新教,並斷絕與教廷的聯繫。於是,原騎士團的領地改為普魯士公國,在法理上從屬于波蘭王國。
布蘭登堡與普魯士的徽章
差不多一個世紀後,普魯士公爵死後無嗣,其頭銜和領地由布蘭登堡選帝侯繼承。1660年,布蘭登堡協同瑞典擊敗波蘭,並獲得了對東普魯士地區的完全主權,不再向波蘭國王稱臣。
如此一來,儘管在布蘭登堡,選帝侯仍需向帝國皇帝俯首稱臣。但在東普魯士,他則擁有完全的自主權。現在,只要皇帝不反對,稱王指日可待。
安茹公爵腓力承襲西班牙王位
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絕嗣,老國王在遺囑中將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外甥安茹公爵腓力,後者正是路易十四的孫子。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帝決不能容忍這樣的事情發生,因此他積極尋求盟友,準備對法宣戰。布蘭登堡的腓特烈三世抓住時機,向皇帝提供支持,前提是皇帝答應其稱王的要求。
1701年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加冕為「在普魯士的國王」。
腓特烈三世加冕為普魯士國王
對腓特烈來說,頭銜中的「在」字只是不得以的權宜之計。在普魯士之外和帝國內部,他仍舊是皇帝的臣屬。但在普魯士之內,他則是至高無上的國王。查理曼的影子再次現身,這位法蘭克人的國王在義大利獲得了皇帝的稱號,而布蘭登堡的選帝侯則在波蘭自立為王。
這一幕幕令人啞然失笑的場景叫人唏噓。德意志,這個自卑又自大的民族,究竟該去向何方?當德意志從分裂走向統一,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災難也隨之而來。1939年,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距離上一次大戰只不過間隔20年。
1941年,埃米爾-路德維希寫下這本反思德意志民族性格的著作。而這位20世紀最偉大的傳記作家之一,卻無法將他的作品在故鄉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
盡在《德國人:一個民族的雙重歷史》
埃米爾-路德維希(Emil Ludwig,1881—1948)
20世紀最傑出的傳記作家之一,「新傳記派」的開創者和代表人物。
1881年生於德國布雷斯勞(今屬波蘭),1906年移居瑞士。一戰期間,曾擔任《柏林日報》駐維也納和伊斯坦堡記者。1940年,路德維希避難美國,後被羅斯福總統聘為顧問。1945年,受羅斯福和杜魯門邀請,跟隨巴頓和艾森豪前往歐洲戰場,報導歐洲的解放。二戰後返回瑞士,1948年在瑞士去世。
路德維希著述頗豐,傳記作品尤受歡迎,《歌德》《拿破崙》《俾斯麥》等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不斷再版,享譽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