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在《世界經濟與政治》上發文「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海權戰略與英德衝突的根源」,文章連結可點擊:【國際戰略史】秦立志: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海權戰略與英德衝突的根源。文章內容本身目前只是我一些初步的研究心得,還有很多不足和研究空間有待於擴展。
客觀說,對英德關係以及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有很多是歷史梳理或「修昔底德陷阱」式樣的探討。因為國際關係學科研究的起點通常被視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因此,英德分別作為崛起國與霸權國的結構性衝突,可以跨越歷史的界限,對21世紀的理論創新、歷史探索和戰略分析提供極高的學理價值。
基本上大家所耳熟能詳的各種理論和概念:如權力轉移、修昔底德陷阱、貿易預期理論、相互依賴理論、地緣政治理論、危機決策理論、戰略穩定理論、軍備控制、安全困境等,都能從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崛起進程和戰略締造中找到合適的分析內容。
而對國際戰略史中其他歷史案例的描述,也通常可以作為與威廉德國的戰略比較進行分析。如雅典與斯巴達主導的伯羅奔尼撒戰爭、英法百年戰爭、路易十四與拿破崙法國的歐洲爭霸、英俄19世紀的百年地緣博弈、美日太平洋戰爭、美蘇冷戰等。
英德戰略關係的研究特殊性在於,兩國分別屬於海上主導國和陸上崛起國,兩國高度相互依賴卻沒有阻止戰爭,都屬於盎格魯·薩克遜文化血統,兩國開展的海軍競賽屬於非常純粹的在單一軍事力量領域開展的涵蓋安全困境和螺旋衝突升級的軍備競賽,是軍備控制研究的範例。兩國在戰前缺少蓄意直接開戰的動機,卻殊死搏鬥也為危機管控提供了參考。
因此,我在未來希望在以下相關研究領域能夠有所創新:
第一、對德意志第二帝國是如何從戰略克制陷入戰略透支的進程進行更加系統的分析。
第二、對德國的陸權戰略是如何影響它與其他強國的關係進行梳理。
第三、對德國和日本的地緣戰略進行比較,兩者都試圖扭轉其大陸國家/海洋國家的地緣身份。對英國海上主導權的興衰、美國海權崛起歷程、俄國(蘇聯)的海權戰略演進進行地緣政治、大戰略和國際關係理論層面的分析。
第四、對德國和俄國兩個一戰前的崛起國的權力轉移所引發的後果進行分析。
第五、就英德衝突的安全困境問題進行探討。
第六、對德國崛起的案例與歷史上其他案例進行比較,進而得出可能不是直接對中國起戰略啟示的那種理論化啟示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