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2019年「海洋史中的東亞國際關係國際」暑期學校7月26日課程
上海交通大學於7月23日起舉辦「海洋史中的東亞國際關係國際」暑期學校,26日來到第四天,早上由英國布裡斯託大學歷史系教授畢可思(Robert Bickers)為學員帶來「英國人在中國:海洋帝國與海權(Maritime empire and Maritime power: The British in China)」的演說,為學員帶來當代海洋帝國殖民史的研究前沿以及研究心得分享。
畢可思教授首先以問題:「什麼是海洋史?」作為本次演說的開頭,說明當代海洋史對於殖民帝國研究的重要性。畢可思教授認為,帝國的建構與擴張是多要素互動的複雜工程,對此他以人員流動(immigration),信息傳播(information)和貿易(Trade)三個要素為線索,展開授課,並點出與海洋、港口等設施的運行有密切關係的殖民帝國史研究,需從過去對城市史的「點」的研究,開展到對航路(navigation)與港口(port)相互連結的線的研究。畢可思教授在人員流動方面以自己家族的歷史為例,說明自己的曾祖從十九世紀後半葉由一介農民改行水手以後,其後代隨著大英帝國所創建的航路向其各大洲的殖民地開枝散葉的經過,講述正酣時更秀出了其搜集的大英帝國前殖民地所發行的郵票,引起學員們一陣驚嘆。
畢可思教授在第二節課講述殖民帝國的信息傳播,並闡述燈塔在港口基礎建設上的重要性:燈塔不僅是海洋帝國的技術所在,除了確保航海安全,將帝國的先進技術傳入殖民地外,也是作為帝國了解當地人文環境的基地,故有「燈塔是文明的象徵」之說。畢可思教授除了向學員展示許多保存良好的燈塔結構圖與燈塔模型外,更以1880年代臺灣南部的鵝鑾鼻燈塔的建設為例,闡明燈塔的設置除了肩負著保障航海安全以及調查當地人文、水文的任務以外,也是國際政治角力之下的成果。
畢可思教授在第三節課則闡述了貿易在海洋史中的角色,並以香港太古糖業(Taikoo Sugar Refinery)為例,說明出身自英國利物浦(Liverpool)的商人施懷雅(John Samuel Swire)如何利用帝國所締造的貿易網絡,到香港成立太古糖業,並利用海運運送來自不同產地的原物料至香港,更與本土中國商人的買辦(comprador)合作,建立製糖工廠的經過。這些原物料以及人力資源的連結豐富了各大洲之間,港口貿易網絡的內容,也締造了十九世紀末大英帝國治下的全球化形象。
上午的課程在學員們與教授熱烈討論的氣氛下結束,下午全體學員將前往航海博物館與洋山港進行參觀、學習,進一步了解港埠對於貿易發展與科技應用的重要性。
通訊員:張璐、吳孟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