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六旬擀麵匠:一根兩米擀麵杖 一個鐘頭擀出一碗「古早面」

2021-02-27 微龍門

在閩南地區,麵食並不以主食的面目出現,但奇怪的是,絕大部分的安溪人對麵食情有獨鍾。麵條的傳統製作技藝,隨著時代變遷逐漸被機器取代,這種民間流傳技藝則開始慢慢流失。

趁著返鄉過年之際,記者在安溪縣蓬萊鎮新美村村民馬新安家裡,見識了用傳統方法擀制麵條的過程,品嘗傳統麵條的獨特風味,找回了兒時的「大面香」。

木棍擀出的「古早面」

馬新安家是典型的閩南大厝,處處呈現出古色古香氣息,在廳堂中擺放著一架用厚木板釘成牢固的大案板,這就是他製作麵條的工作檯了。案板上橫架著一根約2米多長,直徑約為10釐米的圓木棍。麵條就是利用這根「巨型的擀麵杖」壓打出來的。

三四十年前,沒有機械生產,制面唯有用手工,新美村許多戶人家都有這些製作麵條的「設備」。 今年65歲的馬師傅介紹說,挑選的碾壓面用的木棍是有講究的,質地要好,粗大又要有韌性,保證有比較大的覆壓面和彈性。

「一碗好吃的大粗面,除了麵粉講究,注意麵粉與鹼水的比例,製作人的熟練技術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馬師傅見記者到來,特地又和了五斤的麵粉,為記者展示了傳統製作技藝。

把搓好的麵團放在案板上,那根碩大的木棍的一端支在厚實的案板架上的橫木下。馬師傅整個身子都騎坐在木棍另一頭,腳尖有節奏地一蹬一蹬的,雙手隨著節奏不停轉動著木棍碾壓著麵團。做為支點的橫木,由於常年的撞擊而打磨出了深深的痕跡。

看著馬師傅碾面碾出節奏來,記者也頗感興致親自體驗一把,但得不到要領,轉不動這根粗大的面擀。馬師傅說,騎木棍上打面時,看似輕鬆,實則全身的力氣都用上了,並且要用巧力不能用蠻力,一邊碾壓一邊還要注意方位移動,以便讓麵團受力均勻。

過會兒,只見麵團漸漸擀成一塊「面毛巾」,壓薄了,灑上生麵粉,摺疊再壓,再灑上生麵粉,如此來來回回十多次。打壓好後,馬師傅用刀把粉團切成細細的麵條。

擀制這五斤面,足足用上一個多鐘頭的時間。

海外親人的「戀鄉面」

這傳統手工擀麵不僅是茶鄉安溪特色小吃,也成為了海外親人思鄉的眷戀。馬師傅說,他的叔父、伯父一家都在馬來西亞,對家鄉的手工擀麵情有獨鍾,對家鄉這個熟悉、傳統的家鄉味道,那悠悠的、揮之不去的香,讓他們念念不忘,「每年都回來探親,每回也必吃他親手製作的麵條。」

這傳統的制面技術就這樣傳承下來。

遠居馬來西亞的馬師傅堂哥離開家鄉時,只有15歲。2012年秋天,馬師傅堂哥一家回到家鄉,一進家門就說「唉,又好久沒吃到家鄉的手工擀麵了。小時候沒有吃夠,是那種舔嘴抹舌的感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麵條可不是隨時就能吃到的。儘管是小小一碗麵條,常常勾起他們對家鄉的眷戀。

熱情的馬師傅,留住記者品嘗他的手工面。熱氣騰騰的麵湯裡散出濃濃的面香,頓時勾起食慾。麵條入口爽滑兼「彈牙」,外柔內剛,夠筋道,口感十足。「要是在城區開家傳統麵食館生意準會紅火。」我們邊吃邊聊了起來。

馬師傅說,機器做的面較松,沒嚼勁,沒有麥香味,他還是喜歡吃自製的麵條。這門傳統技藝是他小時候耳濡目染學來的,這一做就是四十多年。現在鄰居愛吃這種傳統味道的,也會拿麵粉來讓他加工,雖然製作過程很是辛苦,他也樂此不疲。

相關焦點

  • 馬少軍:手擀粉
    手 擀 粉       馬少軍        昨天做了一些手擀粉,熗了些澆頭,家裡人都說好吃。本想著寫篇文章,但因為兩個原因,最後沒有寫成。一是周末比較忙亂,收拾完手頭的事,特別是修改了幾篇學生發來的文章之後,已經到深夜了。
  • 圖解客家傳統茶點:米臘糖的製作過程
    炒米拉(又叫米臘糖),它是傳統的客家小點,用來待客解茶。它香、甜、脆、酥的炒米拉深受眾人喜愛。米臘糖好吃,但製作工藝卻十分複雜,要經過十多道工序:蒸,煮,哂,熬,篩,攤,捏,壓,切等,最後才成品!
  • 謝霆鋒親手做一碗湯麵,滿屏香味,網友:看餓了
    謝霆鋒這次做的湯麵極為講究,從擀麵到絲滑勁道的麵條,謝霆鋒把每個細節都做得極其到位。對此鋒味實驗室還評論: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天寒地凍中,暖湯熱飯最珍貴。一碗湯麵做出藝術感,雖然過程讓人捨不得吃,但看著鋒哥吃的香,特別是那半個我溏心蛋的樣子,從色澤上散發著香,每塊牛肉和雞蛋互補營養。
  • 冬天煮一碗香菇菠菜面,既補鐵又能提高免疫力,大人小孩都愛吃
    開始 準備準備食材西紅柿雞蛋麵粉香菇菠菜調味品製作過程先將菠菜打成汁,然後倒入麵粉中,如果家裡有麵條機的話可以直接倒入麵條機中操作就可以了,家裡沒有的就把菠菜面和成不沾手的麵團,蓋上保鮮膜醒20分鐘左右,用擀麵杖擀成薄餅
  • 用一根筷子做出一鍋花卷,我還是第一次見!
    只是想告訴大家,也別小瞧了這一根筷子,它能幫我們大忙呢!想吃花卷不會弄,一根筷子就搞定。6. 表面刷油,從一側捲起,切割成V字狀三角;7. 取一個三角尖朝上,用筷子一壓成花卷;取發酵好的相同量的白麵團和可可麵團分別擀成大小相等的長方形面片;4. 上下重疊,刷少許油,捲成卷,切成大小相同的段做為蝸牛殼;5. 另取適量白麵團捏出蝸牛頭部,將之前卷好的蝸牛貝殼擺在蝸牛頭部最下方整好形即可;6. 上鍋蒸一刻鐘,關火五分鐘後取出裝盤。
  • 小故事|麵館茶葉蛋滷出減稅降費新味道
    「梁老闆,今天照舊,還是一碗手擀麵。」一大早,酒泉市稅務局幹部馮建偉晨練回來,像往常一樣走進了經常光顧的肅州區金擀杖手擀麵館,要了一碗麵作早餐。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西北漢子,早餐吃一碗麵條筋韌爽口、湯汁紅油浮香的手擀麵,是他每天最愜意的事。 面很快端上來。與以往不同的是,面碗旁邊多了一個小碟,小碟裡赫然放著一枚滷得醇香的茶葉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