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閩南地區,麵食並不以主食的面目出現,但奇怪的是,絕大部分的安溪人對麵食情有獨鍾。麵條的傳統製作技藝,隨著時代變遷逐漸被機器取代,這種民間流傳技藝則開始慢慢流失。
趁著返鄉過年之際,記者在安溪縣蓬萊鎮新美村村民馬新安家裡,見識了用傳統方法擀制麵條的過程,品嘗傳統麵條的獨特風味,找回了兒時的「大面香」。
木棍擀出的「古早面」
馬新安家是典型的閩南大厝,處處呈現出古色古香氣息,在廳堂中擺放著一架用厚木板釘成牢固的大案板,這就是他製作麵條的工作檯了。案板上橫架著一根約2米多長,直徑約為10釐米的圓木棍。麵條就是利用這根「巨型的擀麵杖」壓打出來的。
三四十年前,沒有機械生產,制面唯有用手工,新美村許多戶人家都有這些製作麵條的「設備」。 今年65歲的馬師傅介紹說,挑選的碾壓面用的木棍是有講究的,質地要好,粗大又要有韌性,保證有比較大的覆壓面和彈性。
「一碗好吃的大粗面,除了麵粉講究,注意麵粉與鹼水的比例,製作人的熟練技術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馬師傅見記者到來,特地又和了五斤的麵粉,為記者展示了傳統製作技藝。
把搓好的麵團放在案板上,那根碩大的木棍的一端支在厚實的案板架上的橫木下。馬師傅整個身子都騎坐在木棍另一頭,腳尖有節奏地一蹬一蹬的,雙手隨著節奏不停轉動著木棍碾壓著麵團。做為支點的橫木,由於常年的撞擊而打磨出了深深的痕跡。
看著馬師傅碾面碾出節奏來,記者也頗感興致親自體驗一把,但得不到要領,轉不動這根粗大的面擀。馬師傅說,騎木棍上打面時,看似輕鬆,實則全身的力氣都用上了,並且要用巧力不能用蠻力,一邊碾壓一邊還要注意方位移動,以便讓麵團受力均勻。
過會兒,只見麵團漸漸擀成一塊「面毛巾」,壓薄了,灑上生麵粉,摺疊再壓,再灑上生麵粉,如此來來回回十多次。打壓好後,馬師傅用刀把粉團切成細細的麵條。
擀制這五斤面,足足用上一個多鐘頭的時間。
海外親人的「戀鄉面」
這傳統手工擀麵不僅是茶鄉安溪特色小吃,也成為了海外親人思鄉的眷戀。馬師傅說,他的叔父、伯父一家都在馬來西亞,對家鄉的手工擀麵情有獨鍾,對家鄉這個熟悉、傳統的家鄉味道,那悠悠的、揮之不去的香,讓他們念念不忘,「每年都回來探親,每回也必吃他親手製作的麵條。」
這傳統的制面技術就這樣傳承下來。
遠居馬來西亞的馬師傅堂哥離開家鄉時,只有15歲。2012年秋天,馬師傅堂哥一家回到家鄉,一進家門就說「唉,又好久沒吃到家鄉的手工擀麵了。小時候沒有吃夠,是那種舔嘴抹舌的感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麵條可不是隨時就能吃到的。儘管是小小一碗麵條,常常勾起他們對家鄉的眷戀。
熱情的馬師傅,留住記者品嘗他的手工面。熱氣騰騰的麵湯裡散出濃濃的面香,頓時勾起食慾。麵條入口爽滑兼「彈牙」,外柔內剛,夠筋道,口感十足。「要是在城區開家傳統麵食館生意準會紅火。」我們邊吃邊聊了起來。
馬師傅說,機器做的面較松,沒嚼勁,沒有麥香味,他還是喜歡吃自製的麵條。這門傳統技藝是他小時候耳濡目染學來的,這一做就是四十多年。現在鄰居愛吃這種傳統味道的,也會拿麵粉來讓他加工,雖然製作過程很是辛苦,他也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