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星期幾?一看時間,才發現本周沒有更新!罪過。
天冷,智商都凍硬了。
上周講CATTI題目講得過癮,估計當時看得痛哭流涕的殭屍粉們現在又活蹦亂跳了吧?生活嘛,不會因為一場考試有太大變化。原來搬磚,現在還在搬磚。
淡定是一種態度。
暖氣來了,春天還會遠嗎?2017年就要結束,請摸著良心問問自己:今年最大的收穫是什麼?看過多少書,聽過多少BBC?或者,問一個直接扎心的問題:長胖了多少斤?
之前看到有人說大學六級翻譯和三筆的難度是一樣的。千萬別這麼說,太侮辱CATTI。大學四六級的改革趨勢是好的,但被某些機構教壞了,成了赤裸裸的掙錢工具。
感覺在咱們國家,什麼樣的考試都能變成產業。
今天說說CATTI2017年新版筆譯教輔書第二單元最後一篇材料,口語體,關於家庭農業。內容就是篇演講,內容不難,估計都達不到三筆的難度。
PART ONE
今年世界糧食日的主題是「家庭農業:供養世界、關愛地球」。我認為這個主題既立足現實,又著眼長遠,勾畫出了全球農業發展的美好願景。依靠家庭農業解決吃飯問題,也符合中國的實際。2000多年前我國的先哲說過,民以食為天」,這也是長久以來中國人所奉行的理念。
1. 今年世界糧食日的主題是「家庭農業:供養世界、關愛地球」。
「世界糧食日」不知道怎麼譯,直譯都不會錯。當然,經過11月二筆糧食安全考試的人,應該更不要出錯。至於主題的具體內容,只能百度,不,谷歌或者bing搜索。
此處有個細節不得不說,那就是主題首字母的大小寫。看過的材料中,都是首字母大寫,沒出現過有的大寫有的小寫(除非介詞之類的虛詞)。BUT,教輔材料不走尋常路,你看看那大小寫亂的。
難道是為了節約用墨?
2.我認為這個主題既立足現實,又著眼長遠,勾畫出了全球農業發展的美好願景。
「立足現實」看著眼熟不?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只能說你不懂中文。其實就是常用的表達be relevant to the times。那麼,「著眼長遠」呢?套路,典型的套路,to take a long-term view of the future。它和後面的「願景」有關係嗎?沒有關係嗎?想想。
「勾畫出了全球農業發展的美好願景」,看到此處的中文想不到英文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學過翻譯。
從邏輯上講,前一句是FACT,本句是OPINION。可以調整下順序,如果不調整呢?也不錯,按口譯的標準來嘛。
3. 依靠家庭農業解決吃飯問題,也符合中國的實際。
「解決吃飯問題」不就是二筆的內容嘛?哎,都怪我考前懶惰,沒有發這篇材料。現在不會的中午不要吃飯了。「符合中國的實際」會不會?不會不是中國人。它不就等於「符合中國國情」嗎?
4. 2000多年前我國的先哲說過,「民以食為天」,這也是長久以來中國人所奉行的理念。
「2000多年前」怎麼譯?哈哈,初中生都會,那就別想著耍花招。不信你看:
「先哲」此處不要直譯成ancient philosophers,因為有時間狀語 「2000多年前」說明了。「民以食為天」怎麼辦?簡化下,food is the first priority。當然,這句話的版本很多,找你認為最好的版本。「這也是」引導的這句話可以直譯,也可以簡化處理,畢竟「這也是」暗示此處可以用Which引導後置定語。
參考版本
The theme for the World Food Day this year is 「Family Farming: Feeding the World, Caring for the Earth」. I think it is relevant to our times and takes a long-term view of the future by depicting a beautiful vision of glob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fact, it is in line with China’s national realities to feed the population through family farming. As early as 2,000 years ago, Chinese philosophers said that food is the first priority for people, which has been a belief of the Chinese people ever since.
PART TWO
大家都知道,中國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讓十幾億人民吃飽飯,是我們最大的事情,也曾經是最大的難題。我年輕時在中國農村生活多年,親身經歷過吃不飽飯的艱難歲月。吃一頓飽飯可能很快就會忘記,但飢餓留下的印象永生難忘。30多年前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就是從農村改革開始的。我們通過改革實現了農業大發展,糧食產量由3億多噸增加到6億多噸,成功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這裡有一條最基本的經驗,就是發展家庭農業。
1.大家都知道,中國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讓十幾億人民吃飽飯,是我們最大的事情,也曾經是最大的難題。
「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太常見的套話,不會絕對不是中國人。「吃飽飯」一個單詞搞定feed。「最大的事情」別直譯,因為此處直譯就是瞎譯。理解,理解,就是the biggest task。那麼,「最大的難題」呢?譯法多樣,只取一個:the greatest challenge。
邏輯上,別照搬原文。因為很明顯,前面是原因,後面是結果。
2.我年輕時在中國農村生活多年,親身經歷過吃不飽飯的艱難歲月。
這句話沒啥可講的。「中國農村」譯成rural china,簡單不?「親身」譯不譯,譯出來不就多幾個臭氧分子-此處說自己,當然是親身經歷。當然,也可以譯出來,那就是另外的版本了。
3.吃一頓飽飯可能很快就會忘記,但飢餓留下的印象永生難忘。
「吃一頓飽飯」怎麼辦?a satisfying meal,中不中?中。「永生難忘」別瞎譯,一個動詞就可以,那就是linger或者persist。當然,也要以換個更簡單的stay with sb 。
重點在於,要注意這句和上句的銜接。因為本句從字面上看,似乎孤零零地存在,但實際上還是在說自己對飢餓的印象。說到「印象」,你肯定會譯成impression吧。往後看。
4. 30多年前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就是從農村改革開始的。
這句話看起來簡單,但是有強調的重心,那就是後面的「從農村開始」。怎麼辦?強調句唄。
5.我們通過改革實現了農業大發展,糧食產量由3億多噸增加到6億多噸,成功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
「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不要直譯,因為裡面有範疇詞。重在理解嘛,不就是feed或者二筆裡面的內容to provide enough food supply to the people。當然,反面的例子是這樣的:
「成功」譯不譯?譯你妹。
6.這裡有一條最基本的經驗,就是發展家庭農業。
「經驗」看到後,是不是腦子裡面就會有Experience閃現。不一定非要譯成這個單詞,還有更簡單更常用的,還是lesson。別以為它的意思僅僅是「教訓」,看看字典再說話。
參考譯文
As you know, due to a huge population and insufficient farmland on a per capital basis, it remains our top priority and used to be the biggest challenge to feed the 1.3 billion people. When I was young, I lived in rural China for many years and had first-hand experience with hunger. A satisfying meal may be forgotten soon, but the memory of hunger has stayed with me ever since.In fact, it is in rural areas that China initiated reform and opening up 30 years ago. Through reform we have achieved rapid growth of agriculture,increasing food production to 300 million tons to 600 million tons and thus providing enough food for our people. A lesson that we have drawn from the history is to develop family farming.
...END..
國際慣例:個人版本,僅供參考。
時間不早了,繼續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