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RIP: 民以食為天

2021-02-23 XXLIN1987

今天星期幾?一看時間,才發現本周沒有更新!罪過。

天冷,智商都凍硬了。

上周講CATTI題目講得過癮,估計當時看得痛哭流涕的殭屍粉們現在又活蹦亂跳了吧?生活嘛,不會因為一場考試有太大變化。原來搬磚,現在還在搬磚。

淡定是一種態度。

暖氣來了,春天還會遠嗎?2017年就要結束,請摸著良心問問自己:今年最大的收穫是什麼?看過多少書,聽過多少BBC?或者,問一個直接扎心的問題:長胖了多少斤?

之前看到有人說大學六級翻譯和三筆的難度是一樣的。千萬別這麼說,太侮辱CATTI。大學四六級的改革趨勢是好的,但被某些機構教壞了,成了赤裸裸的掙錢工具。

感覺在咱們國家,什麼樣的考試都能變成產業。

今天說說CATTI2017年新版筆譯教輔書第二單元最後一篇材料,口語體,關於家庭農業。內容就是篇演講,內容不難,估計都達不到三筆的難度。

PART ONE

今年世界糧食日的主題是「家庭農業:供養世界、關愛地球」。我認為這個主題既立足現實,又著眼長遠,勾畫出了全球農業發展的美好願景。依靠家庭農業解決吃飯問題,也符合中國的實際。2000多年前我國的先哲說過,民以食為天」,這也是長久以來中國人所奉行的理念。

1. 今年世界糧食日的主題是「家庭農業:供養世界、關愛地球」。

「世界糧食日」不知道怎麼譯,直譯都不會錯。當然,經過11月二筆糧食安全考試的人,應該更不要出錯。至於主題的具體內容,只能百度,不,谷歌或者bing搜索。

此處有個細節不得不說,那就是主題首字母的大小寫。看過的材料中,都是首字母大寫,沒出現過有的大寫有的小寫(除非介詞之類的虛詞)。BUT,教輔材料不走尋常路,你看看那大小寫亂的。

難道是為了節約用墨?

2.我認為這個主題既立足現實,又著眼長遠,勾畫出了全球農業發展的美好願景。

「立足現實」看著眼熟不?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只能說你不懂中文。其實就是常用的表達be relevant to the times。那麼,「著眼長遠」呢?套路,典型的套路,to take a long-term view of the future。它和後面的「願景」有關係嗎?沒有關係嗎?想想。

「勾畫出了全球農業發展的美好願景」,看到此處的中文想不到英文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學過翻譯。

從邏輯上講,前一句是FACT,本句是OPINION。可以調整下順序,如果不調整呢?也不錯,按口譯的標準來嘛。

3. 依靠家庭農業解決吃飯問題,也符合中國的實際。

「解決吃飯問題」不就是二筆的內容嘛?哎,都怪我考前懶惰,沒有發這篇材料。現在不會的中午不要吃飯了。「符合中國的實際」會不會?不會不是中國人。它不就等於「符合中國國情」嗎?

4. 2000多年前我國的先哲說過,「民以食為天」,這也是長久以來中國人所奉行的理念。

「2000多年前」怎麼譯?哈哈,初中生都會,那就別想著耍花招。不信你看:

「先哲」此處不要直譯成ancient philosophers,因為有時間狀語 「2000多年前」說明了。「民以食為天」怎麼辦?簡化下,food is the first priority。當然,這句話的版本很多,找你認為最好的版本。「這也是」引導的這句話可以直譯,也可以簡化處理,畢竟「這也是」暗示此處可以用Which引導後置定語。

參考版本

The theme for the World Food Day this year is 「Family Farming: Feeding the World, Caring for the Earth」. I think it is relevant to our times and takes a long-term view of the future by depicting a beautiful vision of glob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fact, it is in line with China’s national realities to feed the population through family farming. As early as 2,000 years ago, Chinese philosophers said that food is the first priority for people, which has been a belief of the Chinese people ever since.

PART TWO

大家都知道,中國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讓十幾億人民吃飽飯,是我們最大的事情,也曾經是最大的難題。我年輕時在中國農村生活多年,親身經歷過吃不飽飯的艱難歲月。吃一頓飽飯可能很快就會忘記,但飢餓留下的印象永生難忘。30多年前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就是從農村改革開始的。我們通過改革實現了農業大發展,糧食產量由3億多噸增加到6億多噸,成功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這裡有一條最基本的經驗,就是發展家庭農業。

1.大家都知道,中國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讓十幾億人民吃飽飯,是我們最大的事情,也曾經是最大的難題。

「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太常見的套話,不會絕對不是中國人。「吃飽飯」一個單詞搞定feed。「最大的事情」別直譯,因為此處直譯就是瞎譯。理解,理解,就是the biggest task。那麼,「最大的難題」呢?譯法多樣,只取一個:the greatest challenge。

邏輯上,別照搬原文。因為很明顯,前面是原因,後面是結果。

2.我年輕時在中國農村生活多年,親身經歷過吃不飽飯的艱難歲月。

這句話沒啥可講的。「中國農村」譯成rural china,簡單不?「親身」譯不譯,譯出來不就多幾個臭氧分子-此處說自己,當然是親身經歷。當然,也可以譯出來,那就是另外的版本了。

3.吃一頓飽飯可能很快就會忘記,但飢餓留下的印象永生難忘。

「吃一頓飽飯」怎麼辦?a satisfying meal,中不中?中。「永生難忘」別瞎譯,一個動詞就可以,那就是linger或者persist。當然,也要以換個更簡單的stay with sb 。

重點在於,要注意這句和上句的銜接。因為本句從字面上看,似乎孤零零地存在,但實際上還是在說自己對飢餓的印象。說到「印象」,你肯定會譯成impression吧。往後看。

4. 30多年前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就是從農村改革開始的。

這句話看起來簡單,但是有強調的重心,那就是後面的「從農村開始」。怎麼辦?強調句唄。

5.我們通過改革實現了農業大發展,糧食產量由3億多噸增加到6億多噸,成功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

「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不要直譯,因為裡面有範疇詞。重在理解嘛,不就是feed或者二筆裡面的內容to provide enough food supply to the people。當然,反面的例子是這樣的:

「成功」譯不譯?譯你妹。

6.這裡有一條最基本的經驗,就是發展家庭農業。

「經驗」看到後,是不是腦子裡面就會有Experience閃現。不一定非要譯成這個單詞,還有更簡單更常用的,還是lesson。別以為它的意思僅僅是「教訓」,看看字典再說話。

參考譯文

As you know, due to a huge population and insufficient farmland on a per capital basis, it remains our top priority and used to be the biggest challenge to feed the 1.3 billion people. When I was young, I lived in rural China for many years and had first-hand experience with hunger. A satisfying meal may be forgotten soon, but the memory of hunger has stayed with me ever since.In fact, it is in rural areas that China initiated reform and opening up 30 years ago. Through reform we have achieved rapid growth of agriculture,increasing food production to 300 million tons to 600 million tons and thus providing enough food for our people. A lesson that we have drawn from the history is to develop family farming.

...END..

國際慣例:個人版本,僅供參考。

時間不早了,繼續看書。

相關焦點

  • 【視點】多倫多疫事——每天的買買買,民以食為天
  • 面對洪災,中民投「愛心方程式」在行動
    幫助當地群眾走出困境中民投(廣西)積極響應中民投集團「愛心方程式」公益行動的精神號召,及時動員公司員工進行愛心捐贈,並於7月9日向重災區國家級貧困縣都安縣保安鄉巴善村捐贈生活應急物資為孩子們帶來有趣的課程物資捐贈完畢後,中民投(廣西)的員工們來到了都安縣保安鄉巴善小學,結合中民投(廣西)所從事智慧出行產業的特點,為孩子們帶來了安全出行、汽車DIY、趣味英語
  • 新住民獻愛,愛心包肉粽
    《臺北訊》臺灣漂兒娛樂/成都漂兒娛樂/上海漂兒娛樂/聚力製作共同全域推廣的新住民愛心包粽活動即將上線!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是臺灣與越南的傳統節日,為使在臺灣的新住民了解臺灣傳統文化,由社團法人臺灣新住民人權展望協會全國理事長張晉祥、全國執行長黎氏王燕與阮氏雪愛(阿香)三人共同發起。
  • 極限民 | 佐佐木典士
    ▲這位男士叫佐佐木典士,就是一位典型的「極限民」。
  • 庭室風採 | 民一庭的初心、匠心、恆心
    我是民一庭的老「員工」,已經幹了18年。2020年,女兒高考在即,其他父母都在陪考,而我不能如約而至,只能把女兒孤零零的留在宿舍裡。艾令起由於長期的工作壓力患上了慢性疾病,李巖則罹患了甲狀腺惡性腫瘤,病痛的折磨讓他們在「醫院-法院」之間兩頭跑,但案件數量和質量絕不掉線。李巖在手術前一天還趕寫了四份判決書,她說審限快到了,不想給別人添麻煩。
  • 陸海空軍民通用器材採購:槍盒及瞄準器(出口型)
    陸海空軍民通用聯合推介先進裝備與產品技術徵集展播宣傳資料含文字介紹、圖片和視頻等(對外宣傳資料須真實和符合保密要求)推廣合作諮詢:13683157581(微信同號)YOUHUI(有會微會展):會展資訊服務、會展設計與搭建綜合服務、展商自媒體宣傳服務、會展聯合組織與招商服務、陸海空軍民通用裝備器材與產品技術聯合推介會
  • 張菁菁:不忘初心,做合格民建會員
    【民建市委新會員培訓心得體會】不忘初心,做合格民建會員市交通局 張菁菁今年11月初,正值深秋時節。民建省委李旭茂副主委,首先給我們講解了如何《弘揚傳統 踐行會章 做合格民建會員》。他問了我們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加入民建組織?」並由此讓新會員們認真思考,擺正觀念。我們所處的市場經濟社會,忙碌是常態,但這並不是藉口。以後的日子裡,我們要積極參與組織生活,提高思想覺悟。人進組織,心更要進組織!原民建濟寧市委秘書長宋寶寧,給我們仔細講解了《如何撰寫政協提案及社情民意》。
  • 首屆「民盛杯」魔幻陀螺對抗賽開始招募啦!
  • 美國療養院再中招,66住民確診!馬裡蘭州坦承疫情爆發
    (示意圖/達志影像/美聯社)全美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升溫,馬裡蘭州政府證實,該州的「悅景療養院」(Pleasant View Nursing Home,暫譯)爆發疫情,66名住民的病毒檢測結果呈現陽性,11人正住院接受治療。當地媒體指出,這是該州首起規模較大的疫情爆發事件。
  • 鄉民眼中的周至柔:樂善好施,沒有一點當大官的架子
    除了抗戰中的功績,現實生活中的周至柔也是一個至情至性之人,尤其是他在鄉民眼中,更是一個樂善好施的大善人。周至柔是浙江臨海人,他出生於臨海東塍下街村,家中比較富裕,父親本是清朝的一名下級軍官,退伍後在故鄉中開了一家中藥鋪,逐漸積累了一定的家財。這讓周至柔從小成長於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中,而且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 雲南省民促會在緬甸仰光舉行「一寺廟一電視」項目捐贈儀式
    今年11月1日,雲南民促會在緬甸仰光舉行「一寺廟一電視」項目(第三期)捐贈儀式,向當地54座寺廟捐贈電視設備,並為其購買SKYNET3年衛星電視服務。       「為使本項目能夠幫助仰光所有能接受捐贈的寺廟學校,經與仰光省宗教事務局溝通及確認,雲南民促會在前兩期項目的基礎上,繼續與卓越合作,開展第三期『一寺廟一電視』項目。」魏娜說。
  • 沒有大國崛起,何來小民尊嚴!
    深陷戰亂之中的僑民,人身安全都不能保證,更何談小民尊嚴?當同胞們高唱國歌通過敘利亞邊防口岸的時候;當一隊隊中國同胞在五星紅旗的引導下,登上自己祖國的飛機的時候;當同胞們順利回國和親人們順利團員的時候,其他國家的國民卻只有面對本國政府的無作為,發出深深的哀嘆和無奈。
  • 道真民宗局數十件藏品被盜,警方懸賞2萬抓賊
    被盜展廳位於該樓的第四、五兩層2月14日,道真自治縣民宗局確認,設在該局辦公樓內的民族文化展覽館此前被盜,一批有較高文化藝術價值的藏品失竊。今年1月4日凌晨,兩名蒙面男子攀爬民宗局辦公樓外的防盜窗,進入辦公樓內後,先後來到4、5兩層樓。這兩層樓內,分別是被稱為「道真民族博物館」的一部分儺文化館和民間工藝館。兩個展廳面積各有200多平方米,裡面的藏品是近三十年來徵集的儺戲面具、儺畫、生活器具和部分銀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