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麗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望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這是這場春夢的情感基調,一種病態的迷戀,一種亂倫的折磨。
「小蘿莉」這個詞來自於納博科夫這位酷愛捕捉蝴蝶的流亡作家。十月革命將他們這些沙俄的遺老遺少趕出了俄國,在西歐輾轉流離。到希特勒上臺時,這些孤老們便和當時逃難的大多數人一樣,來到了當時的「自由世界」——美國。
《洛麗塔》中亨伯特的身份設定基本就是納博科夫自己。這位中年大叔來到美國教書,帶著舊日戀人死亡的愁悶,敲響了一位寡婦的大門。從此。他的生命有了生命之光,他被一個小妖精迷住了。14歲的小蘿莉身穿性感的比基尼出現在他面前之際,他感覺自己又找到了人生方向。
納博科夫在《洛麗塔》中對亨伯特的「戀童癖」有著清晰地界定:九到十四歲的小姑娘。亨伯特稱之為「小妖精」。這些青春期的性感尤物從此有了特殊的觀察者,成了中年大叔們欲罷不能的終極春夢。對於亨伯特這樣的大叔而言,洛麗塔對他是致命的。
讓我們來看看洛麗塔對於亨伯特這樣的大叔而言,充滿了怎樣致命的誘惑。納博科夫一開始就從一個極其特殊的方面講述了洛麗塔對於大叔亨伯特的完美誘惑——發音。
「洛-麗-塔:舌尖向上,分三步,從上顎往下輕輕落在牙齒上。洛-麗-塔。」
當亨伯特回想這位小姑娘時,最先充滿誘惑的,居然是這個發音優雅的名字。這三個音調的能指和所指,已經如同耶穌基督的「三位一體」一樣,合二為一。他已經搞不清楚,到底是因為愛而有了欲望,還是欲望之下產生了狂熱的愛。總之,在見到洛麗塔的那一刻開始,已界中年的大叔亨伯特立即意識到:他完了。欲罷不能這種事情總被受折磨的人視為原罪一樣的宿命,他的生命之光,他被抓住了,他真的完了。
庫布裡克曾經因為改編《洛麗塔》小說和納博科夫產生了極大分期。兩位大神的精神交戰最終也沒有分出輸贏。對於庫布裡克而言,他迷戀那種犯罪背後懸疑緊張,那種犯罪現場的還原與贖罪。電影畢竟是導演的藝術,納博科夫無法組織庫布裡克的一意孤行,最終選擇了拒不承認庫布裡克的改編出於自己的計劃。於是,電影成了另外一種犯罪懸疑故事的講述,缺少了原著迷戀的悲情與贖罪。多了黑色電影陰謀與愛情的類型表達。孰是孰非,個人取捨吧。
我們回到故事本事,看看這位亨伯特大叔如何毀於這場洛麗塔的春夢吧。
亨伯特有一個重要的前史故事:亨伯特青春期的初戀,一個叫桃樂絲的14歲女孩,一位標準的洛麗塔胚子。桃樂絲步行死於傷寒。痛失初戀是亨伯特「戀童癖」的心理缺失造城空虛感,那種人生意義不知在何處的虛無感。他的靈魂如同他那失去的祖國一樣,成了流浪的可憐蟲。全世界的輾轉奔波,等待的其實只是一個愛的補償。來到美國後,我找到了教書的工作,然後出門尋找合適的出租房屋。
他來到一位寡婦家中看房,對房子嗤之以鼻,心中更受不了寡婦喋喋不休的氣息。他當時只想轉身走人。怎奈寡婦對這位中年大叔堂堂的儀表有些許好感,糾纏著拉他去參觀房子其它地方。他跟隨夫人走進了後院,希望之光在他眼前出現。洛麗塔如同性感的女神一樣出現,令他猝不及防。那一刻,他內心的虛無開始起了波瀾,開始顫動。他感覺已經離不開這位小蘿莉了。他立即決定租下房子,沒有任何在房租上的討價還價。
住在同一個屋簷下,亨伯特有了親近洛麗塔的機會。但處於對她母親的忌憚,亨伯特儼然成了一個偷窺者。一個將內心欲望深藏心底的老男人。每日在尤物身邊覬覦著獵物,卻深受罪惡感的折磨。惟一的宣洩便是將內心的甜蜜和痛苦寫入日記,放入抽屜。
欲望在與日俱增,亨伯特大叔已經越發身不由己,他將更多的細節寫入日記。同時,為了能更加有利而名正言順的留在洛麗塔身邊。他向寡婦求婚,成了洛麗塔的繼父。於是,這種戀童癖多了亂倫的味道。這也是《洛麗塔》被人詬病最多的地方。於是,當年的《洛麗塔》成了禁書。
這種繼父、妻子和女兒洛麗塔的三角關係建構起來後,走向了一個短暫的平衡。亨伯特開始有權利幹涉對於小蘿莉的生活和學習安排,包括她的夏令營生活以及與男生的交往。但洛麗塔似乎總是我行我素,毫不介意。他感覺,她是一個青春期的「卡門」。亨伯特心中有些忐忑起來。
一場註定的意外打破了三角關係的平衡——妻子發現了丈夫寫在日記裡的隱秘罪惡。於是,一場夫妻戰爭無法避免。妻子寫了三封信準備離開一段時間。結果意外死於車禍。意外的意外,幫助亨伯特達成了心願。他現在可以名正言順的佔有洛麗塔了,她的母親了。他是她的父親,是洛麗塔在世上惟一的親人。他要把她留在自己的身邊,愛撫她,親吻她,照顧她。
妻子死後,亨伯特立即開車前往夏令營接回洛麗塔。然後帶她到處遊玩,最後才告知她母親的死訊。洛麗塔傷心痛哭,亨伯特扮演這父親和戀人的雙重,安慰她,照顧她,親近她,寵愛他。亨伯特為洛麗塔提供金錢、衣服、美食等物質條件,當然還有旅行。這一套好像現在的很多小蘿莉也吃這一套。大叔們提供金錢、漂亮的衣服和誘人的美食,還帶她一起旅行,估計相當多的小蘿莉會動心,甚至以身相許。畢竟,亨伯特是個有顏值的大叔。
於是,在亨伯特的糖衣炮彈之下,洛麗塔就範了。兩人陸續發生了性愛關係。那段時光,是亨伯特迴光返照的人生。
但是,樂極生悲。洛麗塔畢竟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姑娘,受不了亨伯特整日的控制和管束,她試圖得到自由,別的男孩子交往,去外面闖蕩。這對亨伯特而言簡直就是噩夢。兩人發生了爭吵,矛盾重重。
劇作家奎迪的出現結束了這一切。奎迪跟蹤亨伯特和洛麗塔,乘機拐走了她。亨伯特發瘋一樣的到處尋找,幾年過去了,毫無音訊。亨伯特放棄了,又一次成為了行屍走肉。
多年後,亨伯特收到了洛麗塔的來信,希望父親能寄些錢給她。她懷孕了,生活艱難。亨伯特按照地址找到洛麗塔,見到了洛麗塔糟糕的丈夫和簡陋的房屋。他請求洛麗塔跟他回去,被她拒絕。然後他給了錢,要求洛麗塔告訴自己,當年是誰誘拐了她。洛麗塔將奎迪如何有誘拐她,後來如何逼她拍攝色情電影,她如何逃離魔爪等等遭遇告訴了亨伯特。於是,亨伯特心中,奎迪成了破壞他美好生活的罪魁禍首,他將全部的仇恨投向了這個毀滅自己幸福的惡魔。於是,亨伯特找到奎迪,槍殺了他。
後來,亨伯特死於獄中。而可憐的洛麗塔死於難產。至此,這個故事中出現的主要人物全部死了,無一例外。這種死亡的悲涼感令人懷念起了莎士比亞的悲劇。我經常在讀完《李爾王》和《羅密歐與朱麗葉》這類悲劇後,發現人物全都死了,令人唏噓。《洛麗塔》也給人這樣的感覺。
回過頭再來看這個悲劇故事,洛麗塔的性感和誘惑,基本就是亨伯特大叔的致命春夢。那些可愛美麗的小蘿莉們依然再一代一代地出生、長大,死亡。那些迷戀小蘿莉的大叔們,也一個接著一個上演這自己的悲喜劇。這些悲喜劇是無數人演過的內容,但每一個戀童癖卻都始終樂此不疲。
小蘿莉早已不是那個特定9到14歲的年齡限定。在這個賣萌和裝純盛行的時代,在這個不想長大的時代,在這個誘惑眾多的時代,在這個金錢至少享樂主義的時代,在這個女神泛濫屌絲老去的時代,在這個權錢交易亂倫犯罪的時代,在這個追求媚俗蠱惑大眾的時代,在這個處女膜不斷被修復的時代,在這個整容換腎成家常便飯的時代,在這個人人都把內心的骯髒拿出來祭奠的時代,在這個溜須拍馬形式主義的時代,在這個群體浮躁人心不古的時代,在這個離婚率暴增和死亡率下降的時代,在這個貧富差距巨大的時代,在這個核武器普及的時代,在這個前所未有的孤獨的時代,在這個只講利益不講道義的時代,在這個戰爭與和平依舊是主題的時代,在這個傳統斷裂網絡盛行的時代,在這個一切講求快餐的時代,在這個張揚個性到沒有節操的時代,在這個女人和富二代繼續當總統和主席的時代,在這個乞丐遍地犯罪橫行的時代,在這個腐敗墮落行樂主義的時代,在這個倚老賣老大眼年輕人的時代,在這個恐怖主義橫行暴政壯大的時代,在這個電影只是電影文學只是文學的時代,在這個夜晚失眠白天酣睡的時代,在這個早上豆漿油條晚上魷魚海鮮的時代,在這個燈紅酒綠能源緊張的時代,在這個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時代,在這個全球變暖夏天熱死人的時代,在這個口角不斷對罵不止的時代,在這個狗肉節裸體節電影節狂歡節清明節聖誕節狂歡的時代,在這個添加劑垃圾食品毒奶粉黃金大米盛行的時代,在這個空難車禍火災地震越來越頻繁的時代,在這個大叔們追逐小蘿莉的時代,在這個不知道明天能不能醒來的時代,.活著就好。獲得有追求有意義更好。沒有,算了,沒有就麼有。
時間面前大家都是弱者。終點都一樣,何必難為彼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