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8歲的沙坡頭區迎水橋鎮民生服務中心主任劉懿靠自己的韌勁和努力,架起了政府與群眾之間的橋梁。
今年49歲的楊渠村1隊村民劉文和患有先天性疾病,向來體弱多病,常年靠藥物支撐度日。雖然享受著低保金,但是每月200多元補助卻無力支撐他的醫藥和生活費用。2019年7月,劉懿在對困難群眾的摸排走訪中,發現了劉文和這一特殊情況。
了解到這個情況以後,我通過正常的流程辦理之後,8月份的時候把他轉成了特困供養人員,補貼從200多元漲到了現在的600多元,報銷比例也有大幅提高,極大程度上緩解了劉叔平時生活上的困難。
劉主任她經常來著呢,關心我們著呢,時不時就來我們這關心一下,黨的政策也給我們講解一下,然後到節氣了給我們送個禮物啥的。
劉文和說劉懿就像他的親閨女一樣,每次來看他都讓他心裡暖融融的。而把劉懿當閨女的村民在迎水橋鎮不在少數。初幹民生工作時,劉懿就把迎水橋鎮低保特困戶家庭成員、貧困原因摸得清清楚楚。時間長了,每個村最困難的那一家也漸漸成了她的「親戚」,經常去「串門看看」,她經常走進「親戚」家中提醒他們注意出行和用煤安全。靠著頻繁走訪了解和主動發現,2年時間裡,劉懿將9.5萬大額救助金直接發放到15戶大病困難家庭,給這些困難家庭帶去了希望。
見慣了劉懿拼命工作的同事張慧告訴記者,劉懿在工作中總是要求他們,面對老百姓的事情,要做到「隨時受理、儘快辦理、急事急辦,做個急性子的民政人!」
劉懿同志是一個特別優秀的幹部,工作能力強,只要是涉及群眾利益的事情,她從來都不談困難,都是想盡辦法解決,工作上非常有韌性,雖然我們都是同齡人,但是她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是我們的好榜樣。
劉懿2016年大學畢業,這是她在基層工作的第5個年頭。劉懿說,面對農村這片廣闊天地,像她這樣的90後年輕幹部有很多,而她也只願做一顆平凡卻有用的「螺絲釘」。
基層是面對廣大人民群眾最近的地方,民生服務中心面對的也是老弱病殘等特殊的困難群體,我們民生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始終堅持以做一個有溫度的服務人為原則,放低姿態、俯下身子用最溫暖的行動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為黨委政府在一線樹立起新的服務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