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悲觀,很多人都覺得悲觀就是把事情往壞了想,這是不好的、消極的,我們應該摒棄悲觀。
但實際上,樂觀和悲觀的差別更多的是思維方式的差異。
心理學家塞裡格曼曾提出,樂觀是一種解釋風格,並不是一種普遍的人格特質。
比如考級過了,樂觀的人會認為自己很聰明,而悲觀的人則覺得是自己太幸運;
相反考砸了,樂觀的人會覺得是題目太難太偏,一次沒考好也沒什麼,下次再來,而悲觀的人則覺得是自己記性不好,太愚鈍,所以不管怎麼認真複習結果都是一樣的。
不同的人面對同樣的事會產生不一樣的情緒和想法,悲觀其實本沒有問題,但有一種悲觀我們需要警惕。
Norem把悲觀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氣質性悲觀、防禦性悲觀和歸因性悲觀。
一般我們對某件事的成敗進行歸因時主要會考慮到以下三個維度:
①內部或外部:也就是導致這件事結果的是因為你自己,還是因為外部環境或其他偶然因素;
②穩定或不穩定:是看這個因素在性質上是否穩定,是否會隨情境而改變,比如像你的能力高低是穩定性因素,而你的運氣好壞則是不穩定因素。
③可控或不可控:是看我們是否可以通過主觀努力或個人意願而改變其行為和結果,你的努力程度是可控的,但諸如外界環境、任務難度等等就都是不可控的。
歸因性悲觀的人常採取的就是內在的、穩定的負面歸因。
也就是當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時,他們會認為是自己能力不足造成的。
比方說你失戀了,其實失戀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兩個人合不來自然就會分開,但如果你有歸因性悲觀的傾向,你就會認為分手全是你的錯,是你對他不夠好,是你不夠有魅力,這樣會導致你陷入自我譴責當中,久久都無法走出來。
想想不管你遇到什麼不順心的事都是這樣的歸因,生活能幸福嗎?
你總是在自我否定、自我譴責,那對你的自信和自尊都是很大的打擊。
我希望你可以換一個歸因方式,把原來的悲觀歸因調整成積極歸因。
就像我們前面例舉的那樣,把成功歸因於內部、穩定的因素,把失敗歸於外部、不穩定因素。
比方說今天你男朋友對你不太熱情,不要隨便瞎猜是不是自己哪裡做的不夠好,可以試著安慰自己,也許他就是今天心情不太好。等之後他心情好了那就沒事了。
這樣做,可以減少你自我糾結的痛苦。
關於防禦性悲觀,之前介紹過可能有檸友沒看到,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相關內容,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檸檬心理FM】在裡面回復關鍵字:【防禦性悲觀】就可以查看更多。
檸檬心理讀書會-0元領書
▽▽▽
《5分鐘心理學》系列全套x500本
你了解自我嗎?你想成為更優秀的自己嗎?
不妨看看這套收聽量超1.64億的《5分鐘心理學》實體書吧!
這套書包含了280+篇《5分鐘心理學》的內容,凝結了檸檬心理團隊三年多的心血。
在書中,檸檬用貼心的語言,從愛情、社交、情緒、成長四個方面入手,以專業的心理學打底,從點滴的身邊故事講起,幫你理清生命中的優先級,從而找到成為更好自己的有效路徑。
我們準備了500本
0元包郵
送給大家
長按掃碼,參與活動免費領取
戳「閱讀原文」,進入專業心理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