檁子:臨近過年了,大家的心思都飛到故鄉、飛去遠方了吧!今天,本來準備了一篇很「技術流」的文章,結果團隊裡的小夥伴都說,太嚴肅了,還是發「營養雞湯」比較合適吧。
呵呵,說起「營養雞湯」,對孩子,甚至對我們自己,最有營養的還是「成長性思維」這碗湯,咱們這兩年也煲過好幾回。今天,容檁子偷回懶(早些下班去給老家人準備年貨),和大家重溫一碗「成長性思維」湯 ...
這碗湯可是大名鼎鼎,來自這幾年世界上最走紅的教育心理學書-《看見成長的自己》,這本書的作者是史丹福大學資深心理學教授 Carol Dweck ...
英文書名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作為一名心理學家,Carol Dweck非常痴迷於對「失敗」的研究。你知道的,有些人好像生來就是 winner,做什麼事都很順利都很成功,而另外一些人則一直很無助,好像這輩子註定是個loser。 Dweck也發現了這一點,而且,她還下定決心要找到其中的原因。於是,她開始觀察小孩子,並企圖從兩組不同的小朋友中找到他們之間的差異,以及問題的答案。
1978年,Dweck和同事一起做了一項研究。她給小朋友出了不同難度的智力拼圖,並記錄了他們在解題過程中的話語。很快地,那些無助的小朋友便開始責備自己,其中一個說道:「我覺得自己越來越迷惑了。」另外一個孩子則為自己辯解道:「我的記性一直不好。」
但是,智力拼圖還是被源源不斷地拋給了這些小朋友,而且越變越難。「現在一點也不好玩了。」有些孩子叫嚷道。但是他們的抗議沒用,Dweck還是不斷地向他們拋出難題。最後,這些孩子終於受不了了,他們堅持說:「我放棄了」,有的沮喪到甚至直接將拼圖扔到地上。
但是,真正讓Dweck震驚的——並由此改變了她的整個職業生涯的,是那些成功的小朋友的做法。那些成功的孩子不僅僅能夠接受失敗,而且他們還非常喜歡失敗。
當智力拼圖變得越來越困難的時候,他們並沒有開始責難自己;他們會舔舔自己的嘴唇,然後說道:「我喜歡接受挑戰。」「題目變得越難,我就應該越努力地嘗試。」 當題目變得越來越難的時候,這些孩子們並沒有抱怨遊戲變得不好玩,相反地,他們還會給自己非常積極的心理暗示,說:「差一點點我就能做出來了。」或者「我之前就成功做出來了,我還可以再成功一次。」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Dweck發現,這些孩子們之間的差異在於思維模式。
Dweck先前一直以為:「一個人的素質是一成不變的。你要麼聰明,要麼就不聰明。假如你失敗了,那就說明你不聰明。」這也是為什麼,當那些無助的孩子開始失敗的時候,他們就無法接受現實了——因為失敗剛好提醒了他們,他們弱爆了(自己是那麼容易就困惑,自己的記性是如此不好)。在這種情況下,遊戲當然也就變得不好玩了——誰會願意被時時提醒自己是一個loser呢?也難怪他們會開始轉移話題。Dweck將這種想法,即認為你的能力是一成不變的,而整個世界就是由一個個為了考察你能力所在的測試組成的想法,稱為「固定型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
而那些成功孩子的觀念恰恰相反,他們會認為:所有的事情都離不開個人努力,而這個世界上也充滿了那些幫助你去學習、去成長的有趣的挑戰。Dweck將其稱為「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在碰到更難的智力拼圖時會那麼興奮——因為那些簡單的題目不具有挑戰性,他們從中也學不到任何東西。但是那些難題就不一樣了。這些題簡直太棒了——可以讓他們發展一個新的技能,或者徵服一個新的問題。
隨著Dweck對研究的持續展開,她還在各個領域發現了上面的這種差異。在人際關係中,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會尋找那些讓他們變得更好的伴侶,而固定型思維的人則只願意找那些允許自己停滯不前的人。即便是在運動領域,那些具有成長型思維的運動員都會通過不斷地訓練讓自己越變越好,而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運動員則會將自己不斷萎縮的技能歸罪於周圍所有的人。
不僅如此,Dweck還發現,一個人的思維模式是可以改變的。即便是一些很小的幹預——比如說告訴學生做得很好,而且,不是因為他們很聰明,而是因為他們在很努力地嘗試,諸如此類的做法影響非常大 ...
來源:國外報導,陳小蒙編譯
所謂看見成長的自己,本質上說的就是具有「成長性思維」對於一個人至關重要。關於Growth Mindset,我們去年在「思維和方法」專欄裡和大家分享過(點這裡可以複習下)
年後,我把《看見成長的自己》重新又讀了一下,還是覺得受益很多。說實話,讀一些高質量又通俗易懂的心理學書,對於我們怎麼教育孩子,甚至怎麼「改進」自己,都會有好處。
今天和大家分享《看見成長的自己》其中我特別喜歡的一章。這一章,說的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概念,叫:「冠軍思維」
--- 以下是書摘,由於篇幅所限,原文有所縮減 ---
在體育界,人人都相信天賦的重要性。比利•比恩 (Billy Beane) 就是這樣一個體育天才。外界曾一致認為他是下一個貝比•魯斯 (Babe Ruth - 美國歷史上的「棒球之神」)。
但比利•比恩缺少一樣東西,那就是冠軍思維。
在《點球成金》(Moneyball)這本書中,作者麥可•劉易斯(Michael lewis)告訴我們,比恩上高二時,他就已經是籃球隊的最高得分球員、橄欖球隊的四分衛、棒球隊的最佳擊球手。他才華橫溢,著實讓人羨慕。
然而一旦事情出現絲毫差池,比恩就開始找東西撒氣了。這不僅僅是因為他不喜歡失敗,還在於他似乎根本不懂怎麼面對失敗。
隨著他從學校球員升級為專業球員,比恩的臭脾氣也越來越糟。每次上場擊球都是場噩夢。他將這看成是一次受羞辱的機會,每每跑壘失敗,他都會感到喪氣至崩潰。正如一位裁判員說的那樣,「比利認為自己永遠都不該被擊出局。」 這個說法是不是讓你覺得有點兒耳熟?
比恩有沒有嘗試用建設性的方式糾正這些壞毛病呢?很遺憾,他完全沒有這樣做,因為他是個思維模式僵固的人,認為天賦無需努力。平庸沒有才華的人才需要勤奮刻苦。天才不會請求他人的幫助,否則就是軟弱的表現。簡而言之,天才從不去分析自己的不足,然後通過指點和練習取得提高——認為自己有缺陷這個想法本身就很恐怖了。
受到僵固式思維模式的困擾,比恩越陷越深,徹底受制於自身巨大才華帯來的重壓。作為運動員,比恩始終沒有從僵固式思維中走出來,然而成為美國職棒大聯盟(Big League)經理人之後,比恩卻獲得了驚人的成功。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呢?
在棒球生涯中,有一位球員與比恩共同生活、並肩戰鬥,他就是倫尼•戴克斯特拉 (Lenny Dykstra) 。戴克斯特拉的身體素質和運動天賦遠遠不及比恩,但他的表現和成就卻令比恩驚嘆不已。比恩這樣說過,「他沒有失敗的概念…而我恰恰相反。」
比恩繼續說道,「我開始明白一名棒球運動員應該是什麼樣子了。我能看到自己與這一要求的差距,而倫尼就完全符合。」
通過自己的觀察、聆聽和思考,比恩終幹明白思維模式和心態比才華重要得多。比恩開始相信得分跑壘——棒球比賽的關鍵——更關注的是過程而非才能。
明白了這些道理的比總作為奧克蘭隊的總經理,在2002年帶領全隊取得了賽季103場勝利的優異成績——他們贏得了地區冠軍獎盃,還幾乎打破了北美聯賽的連勝紀錄。令人驚訝的是,這支球隊的薪酬總額在聯盟各球隊中排名倒數第二!他們購買的不是才華,而是有益的思維方式。
我們再來看看幾個著名運動員的例子 ...
拳王阿里:一切勝利來自頭腦
拳擊運動員仰賴身體素質,有各項身衡量標準衡量,比如拳頭大小、胸圍、體重等。穆罕默德•阿里在這些方面非常不盡如人意,他並不是天生的拳擊運動員。他速度很快,但不具備成為一位偉大拳擊手的體格、力量和經典動作。
事實上,他的打拳方式完全是不符合套路的。他不用手臂和肘部阻擋對手的攻擊,還時常把下巴暴露在外面,面對對手揮拳時也總是節節退縮。專業人士這樣評價他:
"他就像一個站在鐵軌上的人,為了躲避迎面而來的火車,他不是閃到軌道的一邊,而是拼命地往回跑。°
在阿里拳擊生涯最著名的一場比賽中,對手利斯頓就是個天生的拳擊手,擁有傳奇般的力量,而阿里能擊敗他簡直是不可思議。人們本以為這場比賽根本沒有懸念,因為兩者之間的差距非常大,因此觀眾席上座率只有一半左右。
然而,除了矯健敏捷的步伐,阿里的過人之處還在於他的頭腦——是思維,而不是肌肉。阿里在加強訓練的同時,還動了不少腦筋,他不僅研究利斯頓的拳擊風格,還仔細觀察他在比賽場外的性格品質:
「我讀了所有關於他的採訪資料。我也找過他周圍的人或跟他交談過的人了解情況。我會躺在床上,將所有這些零碎的細節都放到一起,琢磨它們之間的聯繫,從而嘗試發現他是如何思考的。」
然後他再將這些發現用來對付利斯頓。最終,阿里戰勝利斯頓創造了拳擊史上的奇蹟。一位著名拳擊經理人是這麼評價阿里的:
「他是個自相矛盾的人。他在賽場上的動作表現完全是錯誤的…然而,他的大腦總是很好使。他讓我們所有人明白,一切勝利都來自那裡——」 說著他用食指戳了戳額頭,然後他舉起了雙拳,「而不是這裡。」
可笑的是,儘管阿里思想犀利,還能寫出有意思的詩作,很多人依然認為他的偉大之處在於他的體格。
麥可•喬丹:願意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麥可•喬丹也不是籃球天才,他其實也許是體育史上最刻苦的運動員。
眾所周知,麥可•喬丹都沒有入選大學籃球預備隊;在NBA選秀中,頭兩支球隊也放棄了他,真是個不小的挫折!只要提起麥可•喬丹,我們就能想到他有多麼了不起。但在那時候,他還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球員。
喬丹被踢出大學籃球預備隊後大受打擊,不過他母親說,「我讓他重新回到高中隊裡繼續努力。」
他每天清晨6點就出門練球,在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裡,他在自己的弱項上也下了很大工夫——他的防守能力,以及運球和投籃技術。
教練也很驚訝他願意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有一次,當球隊輸掉賽季最後一場比賽後,喬丹連續練了好幾個小時投籃才停手。他是在為來年作準備。
即使在名利雙收之際——被公認為一名運動天才之後——他對練習的執著依然讓人唏噓不已。前公牛隊助理教練約翰•巴赫稱他為「一個不斷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天才」。
對喬丹而言,成功來自思想。面對各種採訪,他不斷重複這句話:
「堅強的意志力和決心比某些身體優勢更為強大。我一直這麼說,我也一直深信不疑。」
但他人看到的卻是喬丹近乎完美的身體素質。
「智商最高」的橄欖球運動員:從未停止提問、從未停止探索
馬歇爾·福柯是一名著名的美式足球(橄欖球)後衛。福柯有種神奇的能力。能夠判斷出場上每位球員的位置。他不僅知道他們的位置,還知道他們在做什麼,正準備做什麼。據他的隊友透露,福柯從沒出過錯。
不可思議!他是怎麼做到的?福柯自己說,他花了許多年時間觀看橄欖球比賽。高中時期,為了能觀看職業橄欖球賽,他甚至找了份自己痛恨的球場小販的工作。看比賽時,他總會問許多為什麼:
「我們為什麼這樣跑動?」
「我們為何這樣進攻?」
「他們為什麼那樣做?」
「他們為什麼這麼做?」 ...
福柯說,「讓我從更專業的角度觀察橄欖球比賽。」作為一名職業球員,他從來沒有停止提問,也從未停止探索比賽的規律。
很明顯,福柯將自己的才能看成永不知足的好奇心和學習研究的產物。
可其他人又是怎麼看的呢?他們認為福柯的這種能力就是天分。「馬歇爾的橄欖球智商是我見過的所有位置球員中最高的。」一位老隊友這麼說。
什麼是「冠軍思維」?
什麼是冠軍思維?也許說法不同,但它指的都是同一個東西:是它讓你咬緊牙關堅持訓練,是它讓你沉著應戰,並且讓你身處逆境時依然能取得勝利。
幾乎所有「冠軍」都具有這樣的「思維」:他們中沒有一個認為自己有多特別,生來就能獲勝。他們是勤奮訓練的人,是學會在壓力下保持注意力集中的人,是在必要時能超越自己平凡能力的人。
偉大的體育教練約翰·伍登說:
「我相信能力會幫你走上巔峰,但需要冠軍思維才能讓你長盛不衰……一旦有所成就,你反而必須付出同樣甚至更多的努力。當你看到關於一名運動員或一支球隊不斷取得勝利的報導時,別忘了告訴自己『除了能力之外,他們的思維特質更重要』。」
Success is peace of mind which is a direct reault of self-satisfaction in knowing you did your best to become the best you are capable of becoming - JOHN WOODEN
我的同事研究了青少年對運動能力的看法,他發現在體育運動上,一個人是否有成長性思維,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他發現,
擁有僵固式思維模式的年輕人會相信:
「你在體育運動中的能力是一定的,不管怎麼努力,你都無法取得多大提高。」
「運動能力是天生的。要想體育好,你就得有天賦。」
相比之下,具有成長式思維的年輕人會認為:
「只要你努力訓練,你的體育成績總能不斷提高。」
「要想在體育運動中成功,你需要學習各種技巧,並經常練習。」
不同的「思維特質」造就了完全不同的心態、性格和命運。總之,那些擁有成長式思維的人展現出了最強的特質和意志力,他們是具有冠軍特質的人。
而在體育之外的領域,擁有成長式思維的人也會在各自領域裡取得更大的成功,因為他們認為成功就是工作盡力、學有所獲、得到提高 --- 而這恰恰是體育冠軍的想法。
「對我而言,當運動員的樂趣從來就不在於僅僅獲得勝利,比賽過程給我帶來的幸福感受限最後結果一樣,只要我有所提高、或是我巳盡了全力,我就不介意失敗。如果我輸了,我就回到田徑場上,更加刻苦訓練。」 - 七項全能世界冠軍傑西·喬伊娜一柯西
「個人成功就是全力以赴,發揮自己的最佳水平。我一共獲得了十次全國冠軍,這種快樂無與倫比。然而還有許多普通比賽帶給我同樣的愉悅。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準備充分,並且幾乎打出了自己的最高水平。」 - 籃球教練約翰·伍登
「這周的比賽中我盡了全力。我對自己能堅持不懈感到驕傲。將自己表現出最好的一面——這才是最重要的。」 - 高爾夫球冠軍老虎·伍茲
「如果我小時候沒有患上閱讀障礙症,也許我根本成不了奧運冠軍。如果我的閱讀能力強一些,一切都會變得容易,體育也會變得簡單些……我也許永遠都無法意識到,出人頭地靠的是刻苦努力。」 - 1976年奧運會十項全能金牌得主布魯斯·詹納 (就是金卡戴珊的父親)
儘管最優秀的運動員都很爭強好勝,然而他們的偉大不是從自負的僵固式思維中,也不是從大人物一小人物症候群裡產生的。性格特質、意志力和冠軍思維,它們造就了偉大的運動員,同時這一切也得益於他們所具有的成長式思維模式:注重自我提升、自我激勵、敢於承擔責任。
這一切,適用於體育運動,也適用於工作、學習、生活的各個領域。
資深的體育記者說他們觀看一支球隊比賽,就能知道這支隊伍是否具備一種特別的「性格特質」——就是在背水一戰的時候依然能保持沉著冷靜,攫取戰鬥力量的能力。
我想我們應該逐漸明白,這樣的性格特質來自思維模式。
有一種思維模式能讓人們沉迷於自己的已有能力,一旦事態發展非其所願,他們便會失去重心,無法發揮應有水平,終將他們渴望得到的一切。
還有一種思維模式能幫助人們很好地應對挫折,採用最佳策略從而達到目標。
後者,就是成長式思維,冠軍特質來自成長式思維。
一句話,就是:你應該相信自己永遠可以做得更好。
這是 Carol Dweck 教授2014年著名的TED演講,就叫 The Power of Believing that You Can Improve. 大家有空可以看下,會很有幫助 ...
本文節選自《看見成長的自己》,經小花生網編輯整理,媒體或公號轉載需獲授權
相關閱讀:
和你分享世界上先進的教育資源
周一:英文原版書開團
周二:看世界,開視野
周三:怎麼閱讀,怎麼學英語
周四:美好生活畫報
周末:新知、觀點 & 新書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