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心理學:家庭關係中的「比馬龍效應」

2021-02-10 柔力量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個非常有用的心理學名詞:比馬龍效應((畢馬龍效應,皮格馬麗翁效應),又稱羅森塔爾效應、人際期望效應,也稱為教師期望原理)。

一個你在生活、學習、甚至情感上都會感受其影響的心理知識。

1968年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組織的一個有關教育心理實驗。

研究人員找到一批小學生,先測試他們個別的智商(結果並沒有透露給老師),再隨機抽出20%為實驗對象,然後對老師聲稱這批實驗學生是天賦秉異的兒童。

大約一年後,研究人員再為這些實驗學生測試智商,發現平均增長率明顯高於其他學生。

在1975年,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默頓寫了《社會理論與架構》一書,其中默頓提出了一個理念:"一件事的發生,若由於錯誤的定義,則可促成一個錯誤行為變成事實。"

當一個期待設定了,人就會朝向那個期待去做事。如許多人認為神會罰人,所以信奉神,對神的話也會努力去實踐,而造成宗教狂。

進一步而言,人會期待別人對我們好印象,就會認真的表現良好行為;若期待別人會討厭我們,就會隨便表現。

這種現象稱之為"比馬龍"效應。亦即"人重視我,我自重,人愛我,我自愛。"人家給我們"自由"、"機會"、"改變",我們應"負責"、"尊重"、"向善"。

如果經營者能由上而下給予自由、機會、改變,幹部就會主動、負責、尊重、向善,這是一個良性反應。

一個平庸的人,若是能得到適當的鼓勵和認同,平庸的人也可以實現成就。但如果一直得到的是否定與打壓,通常結果就真的會失敗。

在我們的親子關係當中,我們的家長時常會把自己的需要和期望,投射在孩子身上。

而其實這些期望,往往只是家長個人成長經歷中沒有實現的。

因此,在對孩子提出需求之前,請不要放棄自我成長,也要避免片面地否定孩子的需求。

同時,利用畢馬龍效應的積極影響,留意孩子的優點,多鼓勵和稱讚的話語。

在我們的夫妻關係中也是同樣的道理:夫妻雙方經常彼此投射自己的需求給對方。

而矛盾的產生,時常就在於夫妻相處中,單憑自己的主觀認知、喜好和興趣去對話的結果。

所以,婚姻中除了自我成長外,也需利用畢馬龍效應,積極關注對方身上優秀的品質,多謝稱讚,給對方的成長保留空間和邊界。

多多使用起來吧,你的生活一定會成為你所期待的樣子。





相關焦點

  • 12 個心理學效應: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生活之中無處不「心理」,今天的「3分鐘」為大家介紹 12 個心理學效應,讓你在社會交往中更「得心應手」~1 野馬效應吸血蝙蝠吸取野馬的血為食,但所吸的血量極少,遠不足以使野馬死去,野馬的死因是暴怒和狂奔。因芝麻小事而大動肝火,以致因別人的過失而傷害自己。很多時候,我們要想明白到底為了什麼而生氣和焦慮,不要因別人的過失而傷害自己。
  • 人際互動效應:如何改善和戀人的關係?
    便是生動的互動效應。人際交往中由於一方給予另一方的獎(懲)、恩(怨),另一方產生相應的獎(懲)、恩(怨)交換的效應即為人際互動效應。 那麼我們該怎麼利用人際互動效應改善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呢?1、人際互動的聯動效應 在一個群體中,個體之間是有連結的,連結的越緊密,聯動的作用就越大。所以兩個人的關係如果越緊密,那麼兩個人互相影響的作用就越大。
  • 心理學解讀:人們為何忘不掉舊情人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大抵是因為心理學上講的「蔡戈尼克效應」。心理學家蔡戈尼克在實驗中發現:一般而言人們對已完成了的、已有結果的事情極易忘懷,而對中斷了的、未完成的、未達目標的事情卻總是記憶猶新,這種現象被稱為「蔡戈尼克效應」。
  • 遊戲心理學:俄羅斯方塊的心理效應
    遊戲中的每個環節都引領者我們解決謎團,排成或完成一列後圖形會消失,但是新的也在不斷出現,周而復始。部分解決與新形成的任務鏈用來打發時間很方便,反覆的滿足與焦慮感填滿了每時每刻。另一個俄羅斯方塊風靡的原因在於未完成的任務與潛在的解決方法並存——徐徐降臨的每一種方塊都有各自的安插方式。
  • 投射效應:你是什麼樣的人,你看這個世界就是什麼樣子
    心理學上,有一種「投射效應」:指人常常出現一種錯覺,習慣以自己內心的所想、所見為標準,以此來分析和判斷他人,並以為對方也是這樣。
  • 暗黑心理學:人為什麼會幸災樂禍
    Bushman)將自私的衝動和自我控制之間的鬥爭稱為「人類靈魂最基本矛盾」,這一點從幸災樂禍中似乎能窺見一斑。喧囂網站(The Rumpus)寶貝糖(Dear Sugar)專欄作者謝麗爾•史翠德(Cheryl Strayed)說過:「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一頭猛獸。我們都期待被接受、被愛和尊重。」
  • 女性心理學:保持豁達的要訣
    豁達是一種樂觀的豪爽,豁達是一種博大的胸懷,也是人生中最高的境界之一。女性想要改變狹隘的心理,就要保持豁達的人生態度。(1)待人以寬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必然要在社會中生活,免不了要與別人發生交往。為了使交往順利進行,應本著人際交往的互酬原則,也就是說,在交往中不要只想到自己的私利,甚至還想從別人那裡得到點好處。
  • 遊戲心理學:為何有的遊戲能讓玩家倍感親切?
    每當我漫遊在「塞爾達」系列的世界中,它總能讓我湧起一股歸家的感覺。《塞爾達傳說:風之杖》讓我第一次注意到了這種現象。當時,我剛探索完海拉魯城堡,重回大海原的海面上,我實在想不到更貼切的形容詞,姑且稱它為「假日沉浸效應」吧。此外,《塞爾達傳說:曠野之息》的哈特諾村讓我最有歸家的感覺。
  • 珍愛生命,留意維特效應!
    珍愛生命,留意維特效應。 維特效應來源:也叫自殺模仿現象,源於歌德的一部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講述的是一青年因失戀自殺的故事。該小說發表後,轟動極大,因此當時歐洲引發一場模仿維特自殺的風潮。維特效應,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上講,就像情緒流感。加上媒體對自殺事件的大肆渲染,對處在自殺邊緣的人有很大的誘導、暗示性。
  • 醫患關係如何破冰—去寒蟬效應
    我騎在那具逐漸冰冷的女屍上足足做了半個小時的人工按壓,奇蹟並未因為我的竭力改變,但家屬卻在惱怒中踢了我好多腳。經歷了這件事之後,這種人道主義的搶救我不會再做了,你很難跟死者家屬的情緒對抗,對吧?我想,作為一個高危行業的從業者,我需要點自我保護意識。」「實際上,病毒感染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只要孩子的免疫功能是正常的,通常一周左右時間都能痊癒(咳嗽流涕可能會延續一段時間)。
  • 暗黑心理學:幸災樂禍與人性的陰暗面
    暗黑心理學:幸災樂禍與人性的陰暗面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和行為活動。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後,在1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流派和分支。他們從不能的視角出發,揭示不同的視角,為最終了解整體提供了可能。
  • 力比多學院:心理學考研,心理學在職研
    力比多學院|2018年心理學考研|心理學在職研|心理諮詢師揚帆招生具體內容:活動名稱:力比多學院|2018年心理學考研
  • 關於家庭保姆關係攻略的清單
    引言保姆和僱主到底是一種什麼關係?維持什麼樣的距離最合適?如何處理與保姆的關係,才能讓生活無憂?「得到」App專欄《關係攻略》的主理人熊太行為你準備了這份清單,希望能對你有幫助。1. 保姆和僱主之間,比起一般的僱傭關係,更像是「契約家人」。一方面,在合同存續期間,大家關係非常密切,形同家人,有一種類親情存在。
  • 好課分享:陳若汐 新生家庭:幸福婚姻的秘訣(如何用心理學經營你的婚姻家庭)(完結)
    如果你需要:陳若汐 新生家庭
  • 心智 | 關係是什麼
    春節探親訪友,是一種風俗習慣,也是為了維繫關係。中國知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提出「差序格局」這一概念,概括中國社會結構、人際關係的特點。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關係好比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每個人都像是那塊石頭,以自己為中心,由內向外產生一圈圈波紋。這些波紋,就代表了自己的人際關係,波紋的遠近,就代表了關係的親疏。
  • 獨家觀察 | 維特效應下的「跳橋自殺事件」
    贛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心防專家劉典英:媒體的報導,包括我們一些民眾這種的報導,負面地傳播這些信息,對我們這些社會還是會起到一些負性的,暗示的效應。報導越多,被模仿的機會越大,從心理學來說這叫維特效應,1774年德國大文豪歌德發表的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就是講述一個青年失戀而自殺的故事。小說發表後,造成極大的轟動,在整個歐洲引發了模仿維特自殺的風潮,「維特效應」因此得名。
  • "黑羊效應「
    一群好人欺負一個好人,其他好人卻坐視不管的詭譎現象被稱為「黑羊效應」。「黑羊效應」在網絡事件中極其常見,無數人深受它的困擾,卻沒有人能破解,只能任由它恣意橫行,破壞關係平等,踐踏人格尊嚴。 「黑羊效應」中有三個角色:無助的黑羊——受害者,沒做錯什麼無緣無故就受到周圍人群的攻擊和欺凌;持刀的屠夫——加害者,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不自覺地加入到攻擊者的隊伍;冷漠的白羊——旁觀者,雖然同情黑羊,卻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制止屠夫。這些看似與你無關的角色,也許你正是其中之一,只是你還未被喚醒。
  • 筆跡心理學----易家必讀
    從那以後,他就開始注意老師、同學的字和他們性格之間的關係,收集了很多筆跡進行分析研究。在高考落榜後最苦悶、迷茫的時候,有個同學拿來一張字條,讓他分析。他看後告訴同學,寫字的人正處在痛苦壓抑之中,情緒十分沮喪絕望,正處於得不到解脫的精神狀態中。同學聽後大吃一驚,告訴徐慶元,這個人因為失戀,前天喝敵敵畏自殺了,這張字條是他自殺前一天寫的。
  • 自我參照效應:戀愛時如何正自己的心態?
    傑克遜答道,"剛才我在右腿上捏了幾次,但是一點感覺也沒有。" 這時,和傑克遜下棋的那位姑娘說道:「可是,先生,你剛才捏到的是我的腿啊!" 不要以為這種錯誤的恐慌只會出現一位垂垂老去的人身上,實際上它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存在,只不過表現的形式與程度不同而已。
  • 麥克白效應的秘密:道德與身體清潔
    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的行為學家發現:罪惡感能促使人們去清洗自己,即「麥克白效應」 (麥克白效應,Macbeth effect)。這一名詞源於莎翁名劇《麥克白》,劇中的麥克白夫人在謀殺之後總想洗手,以洗掉手上想像出來的血跡。莎士比亞筆下的悲劇裡的一個場景,其中麥克白夫人唆使丈夫謀殺了頓肯王,手上沾滿鮮血後,呻吟道,「洗掉,該死的汙點!洗掉,我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