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帶來一個非常有用的心理學名詞:比馬龍效應((畢馬龍效應,皮格馬麗翁效應),又稱羅森塔爾效應、人際期望效應,也稱為教師期望原理)。
一個你在生活、學習、甚至情感上都會感受其影響的心理知識。
1968年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組織的一個有關教育心理實驗。
研究人員找到一批小學生,先測試他們個別的智商(結果並沒有透露給老師),再隨機抽出20%為實驗對象,然後對老師聲稱這批實驗學生是天賦秉異的兒童。
大約一年後,研究人員再為這些實驗學生測試智商,發現平均增長率明顯高於其他學生。
在1975年,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默頓寫了《社會理論與架構》一書,其中默頓提出了一個理念:"一件事的發生,若由於錯誤的定義,則可促成一個錯誤行為變成事實。"
當一個期待設定了,人就會朝向那個期待去做事。如許多人認為神會罰人,所以信奉神,對神的話也會努力去實踐,而造成宗教狂。
進一步而言,人會期待別人對我們好印象,就會認真的表現良好行為;若期待別人會討厭我們,就會隨便表現。
這種現象稱之為"比馬龍"效應。亦即"人重視我,我自重,人愛我,我自愛。"人家給我們"自由"、"機會"、"改變",我們應"負責"、"尊重"、"向善"。
如果經營者能由上而下給予自由、機會、改變,幹部就會主動、負責、尊重、向善,這是一個良性反應。
一個平庸的人,若是能得到適當的鼓勵和認同,平庸的人也可以實現成就。但如果一直得到的是否定與打壓,通常結果就真的會失敗。
在我們的親子關係當中,我們的家長時常會把自己的需要和期望,投射在孩子身上。
而其實這些期望,往往只是家長個人成長經歷中沒有實現的。
因此,在對孩子提出需求之前,請不要放棄自我成長,也要避免片面地否定孩子的需求。
同時,利用畢馬龍效應的積極影響,留意孩子的優點,多鼓勵和稱讚的話語。
在我們的夫妻關係中也是同樣的道理:夫妻雙方經常彼此投射自己的需求給對方。
而矛盾的產生,時常就在於夫妻相處中,單憑自己的主觀認知、喜好和興趣去對話的結果。
所以,婚姻中除了自我成長外,也需利用畢馬龍效應,積極關注對方身上優秀的品質,多謝稱讚,給對方的成長保留空間和邊界。
多多使用起來吧,你的生活一定會成為你所期待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