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於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縣,屬豫章郡,因縣城建在郡城之南,故稱南城。
明代是南城的極盛時代。這一時期,戰亂平息,中國封建專制主義統治和政治制度日趨完善。朱元璋一方面拉攏和重用地主階層,加強中央集權,另一方面在全國興修水利、發展農桑,建書院、立科舉、整吏治,改革中央和地方行政機構,採取禁止宦官幹預朝政等一系列措施,暫緩了社會矛盾,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
為使朱姓天下長治久安,朱元璋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實行分封制,把24個兒子分封各地去「建功立業」,實則「夾輔王室」。當時的江西,除益王外,還有南昌的寧王和鄱陽的淮王,共同構築了江南最大的地方勢力。然而,在這三藩之中財勢最大者莫過於建昌之益王,這也是整個明代延續時間最長的王族。
益王墓園石人石馬
第一支就藩建昌的朱元璋後代是仁宗第6子朱瞻堈,於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就藩建昌,通稱荊王,但持續時間只有17個年頭。
明太祖朱元璋六世孫,憲宗朱見深四子益端王朱佑檳,17歲封藩建昌,於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在南城興建益王府。從此,山川秀麗、風景怡人的南城,也就成了朱家坐鎮江西的後方大本營了。
益王府佔地數十萬餘平方米,築有城牆,謂之「王城」。牆高兩丈九尺,用特製「王磚」壘砌。設四門:東「體仁門」、西「遵義門」、北「廣智門」、南「端禮殿門」。「王城」內建有三殿:「承運」「園殿」和「存心」,清初改為文廟。前後殿周圍有三宮,均毀於戰亂。「王城」外的金水橋、玉帶河遺蹟猶存。正門前的「十柱坊」(已毀),高約六七米,是益王府的一部分,鏤空雕刻精美,花紋細緻秀巧,為古代藝術珍品。「王城」內外房屋達800餘間,皆綠瓦紅牆、朱門輝映、雕梁畫棟、飛簷翹角,所耗銀兩難以計數。
當時南城城區面貌錯落有致,街坊一百四十餘,「市肆繁密,邑屋華好」「歲常豐饒,民皆禮讓」。在府城西部,還有長約2裡的西湖,沿岸建亭臺數十楹,環湖花草竹木、楊柳依依,令遊者醉。
益王府是父傳子冊封世襲制。從益端王朱佑檳起,到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益末王朱慈炱止的149年間,世襲了七代八個益王。
益王威嚴今猶在
益王府家族享有優厚的皇祿,死後也享有特權。據南城縣誌(卷一•之三)記載,益端王朱佑檳的墓葬及護墳墓園佔有田地1159畝,墓地不許百姓出入採割茅枝和葬墳。從王墓分布情況看,除部分郡王及諸子分葬在其他境地佔田另有規定外,益王系統在南城佔有兩個相當大的墓葬區:洪門莊上王墓區,嶽口遊家巷王墓區。王墓豎有石人石馬標誌,建有護墓圍牆及「享堂」,設護衛看管,並立有不準平民百姓在內放牧狩獵的禁碑。從1958年以來先後發掘的幾座王墓來看,出土文物計有金鳳冠、金王冠、描金摺扇、金鳳叉、琥珀七梁冠、瑪瑙佛珠、玉帶、玉笏、玉佩、青花瓷盤、陶俑等隨葬品,造型美觀、玲瓏精巧,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1958年,從洪門益莊王墓中出土的文物,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此類文物真實地再現了歷代益王生活的奢侈和王者之尊。
古城牆所剩無幾
明代中期,中國封建社會走向衰退。皇室腐朽、妄奸擅權,封建地主殘酷掠奪、壓榨農民,全國各地又連年發生自然災害,民不聊生。南城的貧苦農民,由於不堪忍受益王府的殘酷剝削,先後多次進行抗租鬥爭,甚至暴動,益藩王府驚恐萬狀。
石柱擎天
益末王朱慈炱為奪回失去的「天堂」,在南城捐祿平「寇」,結果兵潰城陷。朱慈炱見大勢已去,只得棄府逃走,公元1646年卒於廣州,棺柩復歸,葬在益莊王寢園內。至此,延續149年的益王府,隨明王朝的滅亡而壽終正寢。